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拼接复员历史的残片

(2012-10-21 18:44:14)
标签:

文化

历史

考古

岳南

发掘

杂谈

 拼接复员历史的残片 
拼接复员历史的残片 
     《寻找祖先“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记》
《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
   《绝代兵圣银雀山〈孙子兵法〉破译记》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记》
《日暮皇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记》
 《天赐王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
《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现世记》
《西汉孤魂长沙马王堆发掘记》
《越国之殇广州南越王墓发掘记》
《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
《青铜王朝安阳殷墟地下珍宝探秘记》
该丛书2012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虽刀光剑影已暗淡,虽鼓角铮鸣已远去,眼前却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读作家岳南的书,时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
岳南的创作不是天马行空,他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进自己的文学作品,是“绘声绘色地说有根据的故事”。他的作品来源于面对面采访当事人、大量史料的去伪存真以及深入的田野考察。他说,自己的工作就是“将历史的残片一点点拼接复原起来,将较为鲜活的人与事呈现于读者面前”。之前出版的《南渡北归》如是,近日,由他前后20年间陆续写就的“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系列著作亦如是。
受访者:作家 岳南
采访者:本报记者 李芸
中国科学报》:你在“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发布会上特别提到,这套丛书在书店上架时不要摆在考古一列,要放在文学书架上。看来虽然你是在“绘声绘色地讲有根据的故事”,但你认为“绘声绘色”更重要。那这类作品的好看,是题材本身更重要,还是如何讲故事更重要?同时你是如何把握这种“有根据”的创作的?
岳南我提出有些书店把我写考古题材的书放到考古类书架上的问题,在我的心中憋了好久了,因为我写的纪实文学作品,不是考古报告,也不是文物鉴定,虽然“文学”前边挂了个“纪实”,但还是属于文学类。如果按照写的什么题材就归于什么类的话,那些写农村题材的小说就要放到“农村”类,写工厂的小说放到“工厂”类,写油田的纪实文学应放到“石油”类。
作为一个作家,要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情感,首先必须先进行调查和思考,特别是纪实文学更是如此。有人说纪实与报告文学类的文章,只要题材好就算成功一半了。我同意这个观点,但真正做起来又并不全是这个模式。生活中也常见一堆好料被蹩脚的建筑匠造了一栋丑房子或歪房子的。
我的创作,无论是考古题材也罢,专门叙述知识分子奋斗和日常生活的也罢,都是要在选材上下功夫。比如“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从开始写到现在已是二十多年了,每一部的选择都经过反复考虑。
我写的题材必须是中外闻名的伟大考古发现,有历史研究和考古本身的价值。而且必须是在当今的考古发现、发掘中有读者感兴趣的故事可讲的,没有故事可讲不行,就像一个人一镐头刨出了一堆金子、银子或青铜器,且这堆东西在文物价值上非常大,大得震惊世界。我也不写。因为那是通讯报道,记者可以写了,不需要我来凑热闹。
具备了这两点之后,我开始去接触这个题材,去采访当事人,去发掘一切相关的故事。然后,再用文学的手法描述的同时,用我的思想去照亮与此相关的历史与现实。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一部作品特别是报告文学或者纪实文学,没有思想光芒的照耀就是失败的,也是不可思议的。此点被所有好的作品所证明,我所追求的也正是如此,现在你看到的这套书基本上就是按这个路数走过来的。
像《风雪定陵》这本书,大家都认为“好看”,这就需要作者的思想和文笔贴着这个题材走,嬉笑怒骂都以题材透出的信息和赋予的情感为主轴,思想跟上了,情感融进去了,文笔自然就不会太差,一部优秀的作品也就出来了。
中国科学报》:曾听说一个故事,说你当时决定写《风雪定陵》,是因为带一个女孩去十三陵游玩而立下“豪言壮语”要写本书给她看。你也还曾说过对考古题材有一种“天生表述的冲动和欲望”。为什么如此热爱这个题材?
岳南:女孩的事只是个噱头,不是决定写这个书的决定因素。我的兴趣来自于童年,记得很小的时候,家乡的大人们就给我讲一些历史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感到新鲜、刺激、沉醉,也感到了童年的幸福。这一切如同催化剂,使我有机会走上了写作“考古探秘”的路子。
写《风雪定陵》的时候我还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一名学生,既然到了文学系读书,就想着靠写作出名,越快越好。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呵,要是太晚的话,痛快也不太痛快了。我读书的那个时代和氛围,就是抱着出名要趁早的态度来写作,有些急功近利,但那时有激情,而文学创作是离不开激情的,现在想想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中国科学报》:除了冲动和欲望,我想你把写作考古纪实故事也看成了自己的一个使命吧?
岳南:开始写的时候还谈不到使命,写了几年之后就有这种意识和感觉了,或称文化自觉。田野考古自上世纪初才由西方的安特生、斯文·赫定等人传入中国,是一门较偏又高深的科学,这门科学在中国土地上经过了几十年才渐被大众所认识,但也只是一些皮毛,深层的学问和道理仍然不懂。
许多人认为考古就是挖土,就是挖墓,但事实不是如此,它的主要功能是从古代遗存中找到人类文明的线索,并发掘出优秀的古代精神,给予现代人类以启示,从而创造新的文明。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我就觉得这门科学是值得作家写下来告诉大众的,而当我在采访中不断听到某某考古人员去世的消息后,突然意识到我的使命了。
比如当年最早进入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掘的那批人,现在大多数去世了,你再去采访他们,与他们了解最初的生活景况以及他们对历史、考古和发掘器物的思索是不可能了。所以,我庆幸当初写这个题材的时候他们都活在人世并与我作了倾心交谈。
还有,当初发掘“北京人”的裴文中先生、贾兰坡先生、发掘明定陵的考古队长赵其昌先生、发掘马王堆的主持人侯良先生等等都去世了。还比如说“北京人”头盖骨的丢失经过,许多具体情节贾兰坡先生不知道,而裴文中先生知道的就多得多,可惜我采访追寻这段历史的时候,裴先生已去世多年了,我在遗憾中更感到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就是要趁这一批考古学者还活着的时候,尽快把他们知道的事情记录下来,只要记录下来,就是人类的一份文化财产,没有记录下来,这份财产就烟消云散了,这就是我的使命感之所在。
中国科学报》:如果读者读你的书主要是从猎奇的角度进入,像看《盗墓笔记》那样来读,你怎么看?
岳南:我想表达的已经通过作品表达出来,我的思想、情感、希望等等,如果读者在读这些作品时能随着我的脉搏一起跳动,意识到我对于文化遗产的珍爱和保护的苦心当然是很好的事,但有的读者在书中找出点刺激、传奇类的东西以消遣苦难而无聊的生活,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众读物,就要大众化,文学也有启蒙的使命,或许今天不理解,明天就慢慢觉醒了。启蒙也是要有耐心和时间的。总之,只要读,就比不读要好得多。
原载:《中国科学报》 (2012-10-19 B2 生活http://www.chinawriter.com.cn)
                            
                    当当网连接

点击--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修订版)--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