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名涵有什么信息
台湾清華大學全球策略與企劃研考副校長馮達旋
譯者張萬珍
2012.09.27
“要注意的是新加坡、南韓、香港、和中國大陸等都不再滿足於目前的成就,臺灣也不應該。我相信這些國家都努力在提升其品質,因此,我希望臺灣的決策者能留心檢視高等教育的改革問題,使臺灣研究型大學的品質能儘早提升到另一層次。想在21世紀東亞快速轉變的學術、經濟和政治版圖中保持競爭力,臺灣必須要走上這條路。良機稍縱即逝。”
前言
2012/13年的全球大學排名又揭曉了!21世紀以來,全球高等教育機構所參照的三種主要排名機制包括:(1)上海交通大學排名(或稱為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2)
QS排名;以及 (3)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名。在這三者之中,ARWU 排名是非商業營利性質的產物。
全球高等教育機構彼此間的競爭激烈而無所不在,因此,每年此時全球研究型大學的主管和教育部等政府部門都在檢討自己的大學和對手大學孰優孰劣。以臺灣為例,每年只要這三種排名一公布,媒體就會大作文章,而大眾也隨之喧騰。我想,無論是大學的新鮮人、或是即將進入大學的高中生和他們的家長,都密切的關注這些消息。大家都想知道這些排名的意義,以及對他們的影響為何。總有那麼幾天,臺灣的社會充斥著「哪些大學表現得好,哪些表現不好」的議論。
既然年年都得忍受這些全球大學排名的攪擾,應該要好好檢視他們,看看能學到哪些功課。
誤差範圍(Margins of Error)
在閱讀這些排名之前,首先要認識其排名方法。
如同陳述問題的方式會影響選舉意見調查的結果,全球大學排名也會被「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s)的界定方式影響。每位科學家都知道,在進行物理測量時,必須要有嚴謹界定的「誤差範圍」才能量得有意義的數值。(誤差範圍被稱為「誤差棒error
bar」,需經由複雜統計分析才能得出。也因此民意調查專家需要和熟習統計方法的專家合作。)雖然技術面很複雜,但要設定誤差範圍是基本的認識。
同樣的,全球大學排名應該是對大學「品質」的測量。其所測量的是各大學之間的比較。由於邊界條件來自個別的哲學基礎,也各有優劣,因此更需要有誤差範圍。然而,沒有一種排名系統提供其使用者這種重要的資訊。原因顯而易見,以QS排名系統來說,其運作方式將使得決定誤差範圍這件工作既不重要、也不需要。我個人以為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從來沒提到誤差範圍的原因。
然而,不提誤差範圍不代表這不必要。我提議一種表示(不是測量)誤差範圍的方法,當然這絕非完美的方式,而各種排名系統(上海交大、QS、或是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名)仍有責任提出各自的誤差範圍。
大學排名必須在非常複雜多向度的「品質領域」(quality
space)中施行,因此,我建議以下的誤差範圍表達法。由於上海交大、QS、和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名的邊界條件差異懸殊,我認為他們各自探索的是不同的大學「品質領域」。因此其個別被接受的程度可以視為其誤差範圍的指標(不是精確的測量)。
根據我從臺灣主要的幾所研究型大學所歸納出來的表格1,顯示不同的排名的確得出不同的結果。例如,成功大學在2012
QS、上海交大和2011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的排名分別是271、279、和400名以外。從這些結果看來,應該可以確定成功大學的排名在200名以外,而且其誤差範圍很大(可能有+/-100之多),這也支持我的直覺。
還有另一個理由讓我相信自己的直覺不假。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的排名(22、4、10)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排名(68、35、29)來看,可以看出前者居於1-20名之間,而後者位於30-70名之間,而後者在三種排名系統的名次起伏較前者大,因此前者的誤差範圍比後者小。
為什麼成功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有這些差別呢?原因很明顯。每一所大學都有其不足之處,而較差的大學其不足點會比好的大學來得多。由於QS、上海交大和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名探索的是不同的品質領域,比起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成功大學應該有更多的不足之處(如同紙張上的漏洞一般),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應該比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有更多的不足之處。漏洞愈多就愈難正確的量測,也因此量測的誤差範圍就愈大。
以這種方法綜合來看各種結果,我們應該不會因為A大學在某個排名系統排第X名就以為他一定比名次在其後面的B大學要好,或是因此一定不如名次在他前面的C大學。例如,從排名資料上我可以結論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優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即使是大眾的觀感也和我一致),我卻不能肯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22、4、10)必然優於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17、22、18)或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19、27、17)(參考表格4)。也就是說,這三所大學的排名資料只能大致代表這三所大學的品質在同樣的範圍。
比較臺灣、德州和加州的結果
從教育的觀點來看,美國的每個「州」(state)基本上是個自主的國家。因此美國的公立高等教育機構被稱為「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而不是「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在美國最接近「國立大學」的可能是如西點(West
Point)、空軍官校(Air Force Academy)和海軍官校(Naval
Academy)等軍事學校。以此為參考,可以趣味的採納QS、上海交大和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名來比較臺灣、加州和德州的研究型大學社群。這三個地方的面積差異極大,人口數卻差不多。以上三個區域的資料如表1、2和3所示。
|
|
土地面積
|
人口總數
|
|
加州
|
424,000平方公里
|
3千8百萬
|
|
德州
|
700,000平方公里
|
2千6百萬
|
|
臺灣
|
36,000平方公里
|
2千3百萬
|
首先,表格1中列出了臺灣頂尖的研究型大學。就排名來說,臺灣大學的80名(QS)、121名(上海交大)和154名(泰晤士報高等教育)超越其他的大學。而臺灣大學有1,800名教師和超過34,000名學生,幾乎是其他大學的三倍。在這方面只有成功大學的1,320位教師和20,000名學生是例外。在這個列表中只有臺灣大學和成功大學有附屬的醫學院。對不了解內情的人來說,多數大學不滿600的教師人數和不到12,000名的學生人數相對來說落差太大,令人不明究裡。原因很簡單,因為師生人數受到教育部嚴格的管制,只要教育部不同意就不能增減師生數。由於這三種排名系統都把大學的師生總數當成其邊界條件之一,這也可能是為什麼臺灣大學會比其他大學的排名較佳的原因之一。
第二,在表格2中列出的是德州的頂尖研究型大學。很特殊的是德州的排名狀況和臺灣雷同,也有一所大學的排名超越其他大學,就是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再進一步分析這些資料,可以看出臺灣大學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差異。雖然他們在QS的排名80和68很接近,他們在上海交大和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的排名可就差別大了。把以上三種排名的結果合起來看,可能臺灣大學還要做些加強才能說是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一樣好。此外,除了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 & M
University)的師生總數接近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之外,其他的學校人數都少很多。因此,德州農工大學在德州的地位,就好像成功大學對臺灣一樣。比較表格1和表格2,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臺灣和德州的研究型大學差不多優秀。
第三,表格3所列出的是加州的頂尖研究型大學。從這張表上不難看出加州研究型大學的品質在這三種排名系統的表現遠優於德州和臺灣。事實上很難區辨柏克萊加大(22、4、10)和洛杉磯加大(31、12、13)。其他的加大分校看起來也都很優秀,而在德州或臺灣就不是這樣了。
結論
首先,這三種排名系統對臺灣提供了好消息。僅在20到30年前,沒人能說臺灣的研究型大學和德州的一樣好。30年前,臺灣的大學以教學為主,那也是當時的任務。20年前,臺灣的大學開始草創研究設施,而那時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UT-Dallas)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早已分別延聘了195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庫希(Polykarp
Kusch)和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樸禮果金(Ilya
Prigogine),且不久之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就延聘了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溫伯格(Steven
Weinberg)。而當時德州農工大學已擁有全國最先進的粒子迴旋加速器實驗室。休士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則得力於朱經武和他當時的學生吳茂昆(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校長)傑出的研究發現了高溫超導現象。此外,德州當時被預定為全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超級對撞器」(Supercollider)的建置點。而在1985年,已故的斯莫利(Richard
Smally)和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克爾(Robert
Curl)發現了稱為富勒烯(fullerenes)的新型碳元素,其中的原子主要以封閉的六元環型排列,他們以這項發現贏得199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此看來,還不到20年,臺灣在QS、上海交大和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的全球大學排名中其學術能力就已經追上了德州,真是不同凡響。即使是對韓國和新加坡作類似的分析也會得到相同的結論。因此,不僅是臺灣在過去數十年中大大的改進了其學術實力,整個東亞亦然(見表格5)。
其次,令人深思的是為什麼臺灣和德州會落在加州之後呢?這個問題的解答必然是錯綜複雜的,而且不盡然是技術性的因素。然而,加州至少有兩項臺灣和德州都沒有的特點。
第一項是1960年時加州州長布朗(Pat Brown)和加州大學系統校長克爾(Clark
Kerr)共同擘劃的加州高等教育總體計畫(California Higher Education Master
Plan)。全世界的教育人士都同意,由於設計和施行了此一優異的高等教育策略,才造就了三階層的加州高等教育系統,也就是:加州大學系統、加州州立大學系統和社區大學系統。每一個系統都對應了清晰具體的經濟和學術目標,也都是發展令全世界艷羨的加州高等教育結構的功臣。因此,在德州,其州政府發展了五重令人混淆的高等教育系統:德州大學系統、德州農工大學系統、休士頓大學系統、北德州大學系統(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System)和德州州立大學系統(Texas State University
System)。而臺灣則呈現大學數目暴漲的景象,從數十年前只有20-30所,到今日已超過160間,其中約有70間是公立的。雖然德州和臺灣缺乏策略性的規劃並不盡然是他們落後加州的唯一因素,但我相信影響不小。而大學排名似乎也揭示了這種結果。
第二,如同前文所提到的,加州有許多名列前茅且風評絕佳的大學,而德州和臺灣卻沒有。從排名來看,德州的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似乎凌駕同儕(即使是德州農工大學的排名也遠落其後)。在臺灣這種情形就更明顯了,臺灣大學的排名遙遙領先其他學校,整個社會也受此影響。例如各高中以其畢業生進入臺大的百分比來衡量學校的品質,我的一位在美國頂尖私立研究型大學擔任資深主管的好友說過:「假如美國只有哈佛大學一所最佳大學,他的學術和經濟將會是一團糟!」此言可作為德州和臺灣的殷鑑。
要注意的是新加坡、南韓、香港、和中國大陸等都不再滿足於目前的成就,臺灣也不應該。我相信這些國家都努力在提升其品質,因此,我希望臺灣的決策者能留心檢視高等教育的改革問題,使臺灣研究型大學的品質能儘早提升到另一層次。想在21世紀東亞快速轉變的學術、經濟和政治版圖中保持競爭力,臺灣必須要走上這條路。良機稍縱即逝。
表格1 臺灣研究型大學的資料(如國立陽明大學等只有健康/生命科學科系的大學不在此表中)
|
臺灣頂尖研究型大學校名
|
教師人數
|
學生人數
|
QS
排名 (2012)
|
上海交通大學排名
(2012)
|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名 (2011)
|
|
國立臺灣大學
|
1,800
|
~34,000
|
80
|
121
|
154
|
|
國立清華大學
|
640
|
~12,000
|
192
|
258
|
201-225
|
|
國立交通大學
|
588
|
~13,000
|
238
|
327
|
226-250
|
|
國立成功大學
|
1,320
|
~20,000
|
271
|
279
|
>400
|
|
國立中央大學
|
746
|
~12,000
|
401-450
|
401-500
|
>400
|
|
國立中興大學
|
845
|
~16,000
|
>601
|
>500
|
>400
|
|
國立中山大學
|
500
|
~10,000
|
401-500
|
401-500
|
251-275
|
|
國立政治大學
|
613
|
~15,000
|
>601
|
>500
|
>400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693
|
~12,000
|
>601
|
>500
|
>400
|
表格2德州研究型大學的資料(如德州大學在達拉斯的西南醫學中心(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in Dallas)和德州大學安德森醫院(M.D.
Anderson)等只有健康/生命科學科系的大學不在此表中)
|
德州頂尖研究型大學校名
|
教師人數
|
學生人數
|
QS 排名(2012)
|
上海交通大學排名
(2012)
|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名(2011)
|
|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
2770
|
~52,000
|
68
|
35
|
29
|
|
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
|
988
|
~19,000
|
>601
|
301-400
|
251-275
|
|
德州大學阿靈頓(Arlington)分校
|
1,350
|
~33,000
|
>601
|
>500
|
>400
|
|
德州大學聖安東尼歐(San Antonio)分校
|
1,310
|
~31,000
|
>601
|
401-500
|
276-300
|
|
德州農工大學–大學城(College
Station)分校
|
2,700
|
~51,000
|
165
|
93
|
154
|
|
休士頓大學
|
3,450
|
~40,000
|
151 - 200
|
201-300
|
>400
|
|
德州科技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
|
2,480
|
~32,000
|
>601
|
401-500
|
>400
|
|
北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
1,450
|
~36,000
|
>601
|
>500
|
>400
|
|
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私立)
|
650
|
~6,000
|
120
|
91
|
72
|
表格3
加州研究型大學的資料(如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只有健康/生命科學科系的大學不在此表中。而加州大學美西迪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Merced)因為立校不久,未能參加排名,因此不包括在本表中)
|
加州頂尖研究型大學校名
|
教師人數
|
學生人數
|
QS 排名(2012)
|
上海交通大學排名
(2012)
|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名
(2011)
|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
1580
|
~36,000
|
22
|
4
|
10
|
|
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Santa Cruz)分校
|
563
|
~16,500
|
311
|
101-150
|
>400
|
|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分校
|
1,086
|
~23,000
|
118
|
26
|
35
|
|
加州大學爾凡(Irvine)分校
|
2,690
|
~28,000
|
155
|
45
|
86
|
|
加州大學河濱(Riverside)分校
|
1,640
|
~21,000
|
303
|
101-150
|
143
|
|
加州大學洛杉磯(Los Angeles)分校
|
4,016
|
~30,000
|
31
|
12
|
13(
|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San Diego)分校
|
1,080
|
~29,000
|
70
|
15
|
33
|
|
加州大學戴維斯(Davis)分校
|
2,600
|
32,700
|
100
|
33
|
38
|
|
史丹福大學(Stanford)
(私立)
|
1,910
|
~15,500
|
15
|
2
|
2
|
|
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私立)
|
294
|
~2,100
|
10
|
6
|
1
|
表格4
美國和加拿大的三所頂尖州立大學
|
美國和加拿大的三所頂尖州立大學
|
教師人數
|
學生人數(研究所和大學部)
|
QS 排名(2012)
|
上海交通大學排名
(2012)
|
泰晤士報等教育排名
(2011)
|
|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
6,420
|
~42,700
|
17
|
22
|
18
|
|
伊利諾大學香檳/爾巴那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 Champagne/Urbana)
|
3,000
|
~43,000
|
56
|
25
|
31
|
|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
|
2,600
|
~46,000
|
19
|
27
|
19
|
表格5
南韓和新加坡個別的兩所頂尖公立大學
|
南韓和新加坡個別的兩所頂尖公立大學
|
教師人數
|
學生人數(研究所和大學部)
|
QS 排名(2012)
|
上海交通大學排名
(2012)
|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名
(2011)
|
|
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
4,340
|
~28,000
|
37
|
101-150
|
124
|
|
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
|
530
|
~8,900
|
63
|
201-300
|
94
|
|
新加坡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2,400
|
~24,000 (大學部)
|
25
|
101-150
|
40
|
|
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
1,700
|
~33,500
|
47
|
201-300
|
169
|
Da Hsuan Feng
Senior Vice President, Global Strategy,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a member of the 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
資深副校長 馮達旋 教授
(全球策略與企劃研考)
國立清華大學
http://my.nthu.edu.tw/~secwww/vicepresident/vicepresident.html

(注:此为国立清华大学资深副校长冯达旋博士最新研究成果,承蒙示我,并经允许,特此转发。--国立清华大学驻校作家岳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