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立清华大学校長 陳力俊 博士

(2012-05-31 08:10:58)
标签:

文化

汉字汉文

陈力俊

校长

杂谈

国立清华大学校長 <wbr>陳力俊 <wbr>博士
                                            
 国立清华大学校园

劉兆玄會長

「漢字文化對於世界文明的影響」

国立清华大学校長 陳力俊 博士

演講致詞

 

      今晚很歡迎文化總會的劉兆玄會長蒞校演講。劉會長在清大任教多年,在校長任被徵召擔任交通部部長,後來陸續擔任國科會主委、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等職,是清華之光。劉會長在中華文化總會弘揚漢字藝術不餘遺力,今天返校正是演講「漢字文化對於世界文明的影響」。

 

      由於文字是傳遞思想的主要工具,文明的建立與文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有文字為開通往文明的密碼之。「淮南子本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北京清華中文系教授朱自清論述為「人類對傳播革命的天生恐懼;眾人皆可食矣,魍魎聞之懼焉」,總之驚天動地。我國雖有倉頡造字傳,但多認為造字非一時一地一人之功,戰國七雄時代,七國文字「異構叢生,形體雜亂」,秦始皇命李斯、趙高等整理使「書同文」,才統一文字,一方面使統一文字綿延兩千年,同時讓漢字成為世界連續使用最久的文字,另一方面也維持華夏地區「分久必合」的局面。

 

      文字的發明是由發明文字衍生。東漢許慎編寫「文解字」,創立了六書理論,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類型,總稱「六書」。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以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發展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指事、會意、形聲約各佔4%<1%、形聲以形符義,聲符傳聲,是漢字主要造字方法,假借、轉注則佔很小比率。另外有人認為指事、會意可以歸為形聲是文字發展邏輯程序。一般認為「六書」只能代表東漢以前最典型漢字組織特性,有些不完備清楚之處,而目前所用漢字,形聲字已占九成以上。但「六書」對於漢字如何形成與分析有助解構漢字,對文字的認讀及字義的理解亦有幫助。 漢字以象形字為基礎,發展成象形、指事是「造字法」,會意、形聲是「組字法」,轉注、假借是「用字法」。「文解字」收9,353 字,其中象形、13%82%。象形字,象形、假借、漢字為視覺文字,單音獨體。『文解字』錄 9,353 字,清朝『康熙字典』共有 47,035 字,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共有106,230 字,電腦的 Big-5 字集共有 13,056 字,電腦的 Big-5E 字集共有 17,010 字,『中文標準交換碼全字庫』共有 76,067 字。得一提的是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最新版為民國九十三年一月正式第五版,容含正字與異體字,將字典加以數位化,檢索甚為便利。

 

      一般認為常用漢字約三至五千字,九十六年版的《國語小字典》收4,305字,應足夠閱報無礙。根據中央研究院鄭錦全院士分析,『史記』用5,122字種;二十四史,除『清史稿』用近八千字種,其餘多在六千字種以下。另外中研院鄭錦全與曾志朗院士曾分析金庸多部著作,最長的「天龍八部」、「鹿鼎記」兩部書,各約一百萬字,用字都不超過4500字種,約與長約73萬字「一百二十回紅樓夢」相當,與此相應的許多西洋名著,用詞也在五、六千詞種之,故有「詞涯八千」之,認為人類語言符號認知上限是八千。

 

      漢字具有「形、音、義」特點。漢字為形符文字,音義宗乎形,音符文字有音有義,義符文字有義無形,如科學符號。以現已習用的科學符號,形符與音符文字皆非對手。在表達思想語言上,形符與音符文字各有勝場。音符文字為語言工具,受語言習慣制約、限制,語言傳遞思想在瞬間,形符文字可細看,要求較嚴。在觸控輸入時代,形符文字在資訊科技的應用上更趨利便,可兼顧地域個性與生活特性。另一方面,漢字的書法藝術,韻律與空間之美,則是舉世獨步。

 

      文字、語言與思想一貫相聯,互為表裏。柏拉圖:「思想是靈魂在對自己話」。但文字、語言與思想也常有一定的距離,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文字、語言未得思想精微希微,而顯得粗疏,「無詞以對」,「文不達意」,「欲辯已忘言」,清華才子錢鍾書曾引經據典有言:「從具體到抽象而表達事物,總不能對準確的表達人意」,「像一隻笨拙的百靈鳥,不斷的繞者不可言傳的事物鳴叫盤旋」,是所有文字的挑戰

                                                                                              5/23/20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