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渡北归》装帧谈屑

(2011-11-12 22:08:06)
标签:

文化

读书

封面设计

评论

杂谈

           《南渡北归》装帧谈屑

                     2011-10-24 09:40:36   来自: 银鱼妞妞 (带着书去未来)
                                      南渡北归(第一部)的评论   http://img3.douban.com/pics/nst.gif 2


   目下所读乃日前自坊间购得的岳南著《南渡北归》的第一部,间或也曾闻书友对此书颇多称道,我却于容中读到好些此前未曾寓目的史料而大解其颐。但是我于此处却不想涉及该书内容,因为我不具备如此才情,然则作为把持过这套书的“普通读者”,根据自家的喜好和观感就书的装帧说几句琐碎的话,这个资格总还是应该有的罢,虽然所谈内容是否属于书的装帧范畴,也还未能确定也。
   首先是开本。坦率讲,我不大喜欢此书的开本,我嫌它太过阔大了;如此的大十六开本存放和携带均不大方便,也不能使我产生审美的愉悦。我不知道书友们是否喜欢这样的开本,然而我总觉得它方不方、长不长地躺在那儿,颇似一个“黑大个儿”,痴呆死板,死气沉沉,没一些儿机灵劲儿和精气神儿。面对如此的“黑大个”,我总觉得它像是抱了双臂的门神,“黑铁塔”般矗立在那里,随时要将我拒之门外或要打将过来的样子,我感到惶恐不安甚至惊悚战栗。比较来讲,我还是喜欢上世纪八十年代所流行的那种传统的三十二开平装本,比如那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的那些书们,个个宛若高矮适中、天生丽质、蕙质兰心的处子,虽素面朝天或略施粉黛,便透出慑人魂魄的魅力,常常使人过目不忘、爱不释手,也难怪现在的书友倘有幸能淘到一本品相上佳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书,便有如红粉扑怀般的兴奋。有次到止庵先生府上观书,眼见他那购于八十年代的书,一排排三十二开平装本,整整齐齐码于书架,心中好生艳羡则个。至于有无止庵先生买书的识见且另当别论,然而毕竟那样的买书光景如今早已有如“广陵散”般“落花流水春去也”,咱们生不逢时,只空怀恨恨罢了。自然,书的开本说到底也是“罗卜白菜各有所爱”的事,犯不着较真或小题大做。可是我总觉得图书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所承载的怕不只是文字文本的罢,它终归有关风雅及“书香”一脉的传承,尤其是在电子图书大行其道的当下,却是颇能检验出版家、读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文化判断和历史眼光的重要一面。这话似乎说远说大了,但未必能把意思说透,就此打住罢。
   其次是封面。封面也有人称为“书衣”的,即书的衣服。俗语云“人要衣服马要鞍”,我的故乡甚至有“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之说,可见封面之于书的重要性。书友常谓“某书真漂亮”,庶几也是这个意思罢。我现在买书也有这种倾向,标准是首先跳入眼睑的封面是否可意,至于书的内容有时倒在其次了。但是这套书的入手,情况却大有不同,因为听到书友们的好评,自己便也想买来看看,可偏偏又没有别的版本可供选择、取舍----我的意思是,其实我不大喜欢此书的封面设计。我于书籍装帧是门外汉,对使用“红与黑”的色调并配以“黑纸白字”的铺设是否涉嫌“恶俗”自然未敢置词,我的不满是封面下边约三分之一弱的“红色覆盖”部分。这部分的上边印了“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几个字,中间是一溜排开的大师肖像,下边列举并印上了十四位“联袂推荐”者的名子,因了在推荐者之一崔卫平的后边使用了省略号,故而我推测推荐者怕不只是列举并印上的诸位。正是这个“红色覆盖”,让我感觉颇不舒服,怎么看都觉得是一个名实相符的腰封。我不晓得腰封是何时兴起来的,也不晓得书籍装帧是否必须使用腰封,我只是不喜欢而已,尤其不喜欢印于上边的“某某倾情推荐”之类的广告语,有时甚至到了反感的程度。私下里也曾与书友们交流过,我知道也有不少书友不喜欢腰封。然而现在毕竟是市场经济了,对于出版社或商家咱们也应该多所理解才是,不喜欢腰封么,好办,取下弃之可也。但这一回却是不行,因为腰封径直印到书上了,奈何。联想到时下腰封的流行,几天来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这究竟是艺术的继承还是艺术的背叛呢。
   再次是分订。我不知这是否属于装帧范畴,但觉得也颇有一提的必要。据我在读的第一部的经验估算,《南渡北归》的字数约略为一百六十万靠上,倘谓之皇皇巨制、宏篇大构并不算过分。然而问题也正出现在这里:三部分分三册出版是否合适?按此书三部分的字数相对均等,每部约五十多万字的样子,如此分订倒也显得齐整,然而试想一下,五十多万字的书捧于掌上是何等风云感受。未知书友们是如何消受的,在我却是臂腕酸痛、五指乏力,读书移日的一点奢望,竟一变而为“苦命人吃苦瓜”自讨苦吃了。这真是何苦来着。我想,倘出版商在做出上述简单举措之前,从尊重读者的角度多考虑几个为什么,比如都是些什么样子的人会买、会读这本书?这些人是在何种时间、以何种方式读这本书?或许与读者换位思考一下,这样小小不言的问题也许就会得到解决:比如,每部分为上下册、每册二十几万字、定价在二十元左右是否可行?便是再不济事,至少也要参考一下《明朝哪些事儿》或电视连续剧的做法,一集集地勾着读者或观众,让他们心存悬疑,欲罢不能,岂非推销、促销的艺术么。自然,我于此处只是自说自话而已,并未考虑到商家的难言之隐,正所谓“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也。然而我的意思却有必要重申:我所喜爱的书,倘仅就形式而言则不长不大,不厚不重,分册适中,存放便捷;我或坐或卧,或行或止,一卷在握,随时展读。呜呼,得是类书也,岂非斯生快事欤。
   以我有限的知识,我知道书籍的装帧似乎还应该包括插图、字号设计、天头地脚的留余以及用墨、用纸等等,但这些都不是区区可为者,更何况在图书装帧渐次式微的当下,所有这些不谈也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