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的绝唱

(2010-11-08 10:23:24)
标签:

文化

大师

鲁迅

陈寅恪

撤退

杂谈

                            大师的绝唱

大师的绝唱
鲁迅大撤退(漫画)

 

 

                      小知识:您最喜欢哪一位大家,为什么?

 

    我最喜欢的是傅斯年,可能我也是山东人关系吧。觉得傅斯年先生身上有一股豪气和正气,人也是活泼泼的,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像一些政客那样化装打扮,甚至在人民面前装蒜。傅斯年首先是一个学者,一个学术天才式人物,一个爱国的学人。然后才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做的一些了不起的事情。你比喻,他对当时的国民党腐败堕落非常痛恨,他就不顾自己安危,站出来与孔祥熙与宋子文集团势力斗争,并借当时自由媒体的力量,最终把孔祥熙与宋子文两个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轰下了台。像这种气魄和精神,在当时的学人和官僚中是很难见到的,直到现在仍很难看到这样的人物,所以,这是比较喜欢傅斯年的。

 

 

 

读《陈寅恪与傅斯年》

                                                                文/曾经的博客

 

   《陈寅恪与傅斯年》(修订版)的封面上有一句话:大师之后再无大师。黑色的封面上,陈寅恪与傅斯年表情肃穆,似在淡淡地诉说着那个早已远去的、大师蓬勃而起的时代,有着一种淡淡的哀伤……
    什么是大师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认识。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是没有大师的时代,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我们这个时代又好象很热闹,不断会涌现出一些大师,而这些大师却又倏忽而起,倏忽而灭,最新的例证便是那个叫李一的人。
    当我们回首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才发现有那么一些人,当年被公认为大师,虽然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渐被人们淡忘,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中……多年以后,当人们蓦然回首时,才发现那些曾经的大师不仅光芒依旧,甚至比当年更加熠熠闪光,令后来者不敢相信他们曾经达到过那样的高度,让后来者为自己的无知中无识而羞愧----陈寅恪、傅斯年就是这样的大师。
    作者将陈寅恪与傅斯年放在一起立传,应当不仅仅是他们是好友加世交加姻亲这样简单吧,虽然他们有相似的出身、相似的经历,甚至是相似的学术观念、政治态度。实际上,他们似乎可以称作两类大师的典范。陈寅恪一生著书立说,基本上没有参与过政治(绝对的不参与似乎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是不可能的);而傅斯年的一生,从五四主将开始,其学术生涯就紧紧与政治相伴,其一生最大的功业----创办中研院史语所、执掌抗战后的北大、台大,都与政治、或曰当局有关,因而他更像是一个学术官员,其一生最大的功业不在个人学术上,而在对中国学术的促进上。
    两人功业的不同,似乎与两人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傅之所以能做出这些成就,与其“傅大炮”的个性当然有关,同样的事让陈去做,一定会事倍功半。然而,这种差别又丝毫无损与两位作为大师的称号,虽然这种称号不是任何人或组织封赏,而仅仅是一种学界的共识。
    阅读此书,对于他们的成长之路,或者说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师的条件,有了一点体会:
    首先,能成为大师的基础条件是世家子弟、家学渊源。不论是陈、还是傅,都与书中论及的曾、俞、傅、陈四大家族有关。陈之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皆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傅之高祖乃清朝第一位状元,家门显赫贯穿整个清朝。当然,不是说有了显赫世家背景就一定能出大师,而是说只有这种显赫世家才有家学之源,才有可能孕育出不世出的大师。
    第二,在中国当大师,必须有深厚的汉学功底。民国那一代人,正处于新旧学交替之际,那些后来以大师相称的人,无不有深厚的汉学功底,这种功底保证了他们与中华文明的血脉相连。
    第三,作为大师,必须学贯中西,深刻掌握、领会西方现代文明的精髓。那一代人,在掌握了深厚的汉学功底之后,大多受西方文明的吸引,远赴东西洋求知,而他们求知的对象也大多是那时世界的先进人物。他们不仅看到了西方文明的进步,更看到了西方文明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强大力量:即便是东方学的研究中心也在西方,这无疑极大地刺激了那一代人,使他们有种强烈的责任感:真正追求知识的,而不是追求学位的。许多人留洋的初衷,与其后的学成并不一致,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选择,所以他们对自己的选择更热爱更忠诚,做出的成绩更突出。陈寅恪先后留洋十多年,却连一个学士学位都没有拿到,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追求的是有用的知识,如果为了拿学位专门攻读,有浪费时间之嫌。这与今天留洋拿野鸡大学博士学位,颇有些异趣。可是没有学位的陈寅恪一回国,就能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列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列,放在今天更是无法想象。其所以如此,恐怕原因很多:其一,与那时的校长负责制有关,校长认为可以就可以,别人干涉不了;其二,与其在学术蜀的名声有关,那个学术蜀还是相当自律的;其三,与他的世家背景有关,有许多人提携。但是,无论如何,这事放在今天必然会引起舆论大哗的,这明显就是裙带关系走后门啊!仔细想想,放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里,那时的许多佳话不过了丑闻罢了,别说大师,就是神童也难出呢!
    第四,生活的磨砺。也许有人认为生活与学术无关,甚至越是承平时代,学术才更应百花齐放。然而,事实无情地告诉我们,生活的磨砺才是学术的催化剂。陈傅虽是世家出身,及至留学家道俱已不佳,全部为官费生。他们常常为了买书,而一连几天吃干面包。在欧洲期间,我们通过他们的通信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生活是多么悲惨,甚至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都没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完成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回到国内,报效国家。然而,对那一代学人来说,他们也只有十年的好光景,那是他们最为顺畅的十年出成绩的十年。其后,抗战开始,他们流离失所,生活拮据,其中艰辛,不忍卒读。然而,就是在那样的岁月里,他们仍然以文化传承者自认,不仅有联大的八年,也有李庄的岁月……正是在这艰难中,成就了他们大师的美名。
    第五,悲剧般的结局。这决不是祖咒,事实,在中国当一名大师,特别是当一名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师,其结局大多是悲剧。傅斯年赴台一年多,突然病逝。在其去世前,已被大陆明确列为反动文人。陈寅恪蛰居岭南,眼盲腿瘸,空有满腹经纶,却也无从诉说,只好研究一些不那么敏感的问题,明末名妓柳如是,虽然最终被折磨致死,总算留下了名著《柳如是别传》,是也,非也,有兴趣的可以一阅《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若从这五个方面来说,这个时代不会产生大师是必然的,而且,他们那样的大师也是不会再有了,称他们为大师的绝唱,似也不为过吧!而陈寅恪为王国维所写的碑文,更是光照千秋的绝唱中的绝唱,必将永垂青史!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火,共三光而永光( 文章来源:http://blog.whnews.cn/blog.php?do-showone-itemid-87735.html

 

 

 

 

 

 

 

 

 

相关联接: 

          

                          林徽因与冰心是如何成为仇敌的   

                林徽因与金岳霖的旷世情缘    徐志摩、林徽因没有爱情

                       盗墓贼的五大绝         按风水术判断位置的盗墓贼

 

大师的绝唱

                     《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书影,岳南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