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不是探险猎奇(二)

标签:
文化考古探险自行了断杂谈 |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谈怪论,庞书又在引言中说什么“打开第一道大石门后,有十几个人进入地宫察看时,主殿里停放着三口偌大的棺椁,就给人一种恐惧感,谁都没敢单独进去主殿里去看,大家是站在第三道大石门口处看的,近一人来高的三口朱江漆棺材在那棺床上放着,谁看见不害怕?”。“我把发掘定陵的始末,亲历亲为实事求是写出来,展现给读者,只想为今人和后人留下一点真实资料,这就是我写这本小时的初衷”。该书133页又说:“大家都挤在石门口看,谁也没敢进去,在远处草草的看了一会儿,谁也没有说什么就去左配殿,有人带头一走,其他的人紧跟着就走,谁也不落下,人多壮胆”。这些都是作者的杜撰,凭着想象的探险传奇,信口开河。这里,哪还有强有力的领导,与科学考古发掘精神?这座震动华夏与世界的著名万历陵墓,在作者的笔下和思想意识里变成了如此荒唐场面。
沿着指路石指引的方向开挖,就是地下玄宫。
地下玄宫大门
地宫大门
赵其昌与冼自强等考古人员在地宫清理随葬器物
当时,客观真实情况是如何呢?当我们打开第一座精美雪白光润汉白玉石大门,经过二道白石门,直到玄宫皇堂(后殿)门口,中间穿过三座帝后白玉石宝座,及青花大龙缸、黄琉璃五供。从略宽门缝中间,用汽灯和长筒手电已看到朱色深红三口棺椁,神宗梓宫正中,高出皇后两棺,周围有倒斜的青花梅瓶,环棺的玉石,棺床两边有塌下去看似木箱,南端有一堆闪光金器。盼望已久神秘面纱,露出一点消息。朱主任、白老、其昌和我异常兴奋激动,心房激烈地跳动。千辛万苦、做梦也就是期待今日来临,,当时,已预感到陵墓不像是被盗,这是头等大事,才放下悬着的心来,心情急切地想往后殿去,很快就打开寝殿汉白玉石门,记得券门洞顶有垂下一些很长石钟乳,这是殿堂多年潮湿与侵蚀岩浆慢慢结成冰柱,白色中略带淡黄。在进入后殿,在汽灯、长筒手电暗淡灯光照耀之下,细看殿里有没有被盗扰乱痕迹。已大概看到表面的帝陵文物,确实没有被盗。在定陵开挖石隧道后期,有著名史学家向中央有关部门反映,据清《啸亭杂录》中记载:长陵有被盗掘怀疑,朱老叫我查询《乾隆实录》,文物组有原版精装与线装伪满时日本影印本,共一千五百卷以上大部头,我用了十天翻阅完了,未发现被盗痕迹,只有乾隆五十年以后,修缮明十三陵情况多条,抄完叫朱主任、其昌先生看过,才放心一些。因此,但是要细看殿内一切。所以这只是科学考古中一些点点滴滴事例。但从庞书中,我做什么具体业务根本没有反映出来,而把他自己说的堂而皇之。大吹特吹一阵。
我是亲自参加打开帝陵五座石门,亲眼目睹,永生难忘,这是定陵考古关键之一,我就是要期待这一天的到来,享受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欣喜心情。
庞书上面那些记述,令人莫解,不知是作者健忘,还是他就没有亲自参加打开这些石门的经过,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作者因为“一种恐惧感”,“大家是站在第三道大石门口处看的”,“谁也没敢进去”,作者这两段记述,纯属子虚乌有。凭自己想象出来的。定陵科学考古,有一整套比较严格的程序。这可不是口口声声左一个探险,又一个探险挂在嘴上,当年打开玄宫五座石门,朱欣陶主任确定的,与上级领导商量后,定陵考古发掘是国家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一步一步进行工作。当年打开玄宫五座石门,连中央、北京市有关领导都没有到现场,或者是怕有意外情况,有一个安全问题,又来人太多不便工作,与查看后殿当时全貌,尤其对保护考古原有痕迹有妨碍。那天下去玄宫是有严格规定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洞开玄宫之秘,谁下去领导要批准、同意才行。都是按专业工作性质决定,这是万历皇帝陵墓,十分重要,又有保密性,没有资格的人根本不能进去。但是庞书说:“当天的下午三四点钟,记不清谁喊了一声:‘开地宫的大门去了!’这一声喊所有的人都去地宫了。”“反正去了不少人,谁都没有见过皇帝地下宫殿都有好奇心,不约而同都去了。”(见121页)为什么要警卫持枪在外几层守卫,为什么后来参观限制那么严格,这事要地!本来人人明白的道理,庞书却把大明万历陵墓考古发掘那么严肃之事,变成了在定陵工地的无关人员都可以进入,尤其是在启开地宫五座石门最关键的时候,前面引证作者那些记述,真令人发笑,把严肃重大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当成一场猎奇瞧热闹似的,这哪像考古工作;编造出什么“在远处草草的看了一会”,“就去左配殿,有人带头一走,其他的人紧跟着就走,谁也不落下,人多壮胆”。这里哪有朱主任的全面行政领导?更没有考古队长其昌先生、白老副队长专业指导,都不见踪影。
地宫出土的皇后宝石簪
真相与事实是:那天整个过程都是这几位领导指挥、考虑如何有组织的进行启开和进去查看现场,思考下一步怎么安排。考古所是中国最高科研机构,在中国考古权威学者夏所长经常指导下,怎么能出现上述情况,作者虽是文化不高练习生,在田野考古数年中受到一些训练与熏陶。但是在庞书笔下,任由一些群氓,在刚刚启开的中国著名万历陵墓中,到处游串。这就是作者“我把发掘陵墓的始末,亲历亲为实事求是的写出来,展现给读者,只想为今人和后人留下一点真实资料”。从以上客观事实、真实情况,作者在书中反复说别人“即歪曲了历史、又误导了读者,还出现不应出现的错误,流传到社会上,造成很不好的影响。”现在误导后人,歪曲了历史,正是作者自己,十分不负责,告诉读者一个当时不存在的神话(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fdf580100e0ya.html)
相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