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陈寅恪与傅斯年》有感

(2009-08-28 11:41:48)
标签:

文化

大师

读书

评论

交流

杂谈

                       读《陈寅恪与傅斯年》有感

 

                                                                         作者: bulunuo  

学理工科的,喜欢条陈,见谅。
1,岳南这本书很有收藏价值,从书里的字里行间能看出岳南参考了很多的文献,并把这本类似传记的书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来做的。其讲述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可信性。
2,个人喜欢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岳南充分发挥“八卦”的精神,充分挖掘了俩人乃至周边相关人的事迹。从这本书可以了解到很多史实,看了很多“传记”,多是为了美化主角而淡化其他人,而这本书基本上能客观的评价相关的人,从而我们能据此比较客观的了解民国初年直至解放初期一代学人的学术生涯及生命历程。作者除了详细“八卦"了傅斯年和陈寅恪的身世外,还讲到了很多同时代的人。记起来的有鲁迅、顾颉刚、胡适、蔡元培、梁启超、俞大维、吴宓、叶启孙、梅贻琦等鼎鼎大名之人。正如有的评论所说,虽然只是写两人,却把民国学术史和民国学人写了个小半。看这本书,算是补充了自己对民国学术史
的了解的空白。
3,最感兴趣的是“风云际会”那一节,也是因为我正处于这个年龄,也想看看这些牛人成名之前的经历,想看看他们在海外都怎么度过求学生涯的,找到学习的榜样,解除一些内心的疑惑。能感受到当时那些人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为自己、为国家所挣扎、奋斗的物质贫乏而又风光的心情心态。
没有一个人是一番风顺的,更多的是为时局所左右,而奔波。能在那样的艰苦岁月里闯出一片新的学术天地,真的很不容易。
4,没有纯为学术而学术的地方,只要有人,就有各种关系。这在任何年代都是事实。只是我们现在把这些人抬得很高,只讲他们好的一面,光鲜的一面。学术界存在斗争,北大浙江派与欧美派的明争暗斗,求新派与传统派的斗争,求新派内部的学术争论与个人恩怨等等。看看这些历史,会对今天的现实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5,总体感觉,那个时代能留洋的人,总是家里有些家底的,或是家世有些渊源的,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的人。这些人,一方面在西方求得新知,引入西方的方法,开创新的学术体系;另一方面,又是与旧的传统的东西无法割裂,如曾(国藩)、傅、陈、俞等家的联姻,学术上政治上的相互照顾与提携,身上也免不了有些旧时的习气。这种旧的势力家族的后代,在共产党取得政权后的相对悲凉的结局是与这些家族的没落和新时代新风尚的兴起相联系的。不能一概以学术凋零、人才受屈、一两个人的兴衰来评价历史,这是很多时下文人的通病。
6,虽然说当时留洋求学的人凤毛麟角,但仍然较多,能脱颖而出的人必有其过人之处,如陈寅恪的少年苦读,四处求学,傅斯年也类似。没有这些刻苦学习的根基,是无法造就日后的学术上的成功。在外留学,近于吃苦受难,相当拮据,但为了求知,将吃饭的钱抠下来买书,也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网络上流传的版本只是摘节版,我当时也是搜索了半天,未找到全本,建议还是买本纸版书看看。

先写到这,保持后续,也欢迎讨论。

理由:以下也颇合我心的;

 

 

QUOTE:
   书确实挺八卦的。某雅当初就是看到这个题目,以为是讲陈寅恪与傅斯年在生活和学术上的交流或者比较研究才买下的。也因为一翻开就看到作者写着“在20世纪初叶成群而来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在学术界维持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但是看完之后却联系不到内容有多少是涉及这番话的,事实又一次证明我经常会因大意和好奇买些不太具备收藏价值的书。
    作者将一大堆不相干的史料以及自己的臆想堆在一起,炒来炒去,文笔轻浮,丝毫不像两位大家的传记,倒像是专门的周边资料汇编了。不过,作者在收集资料上确是颇费了些功夫的,作为野史来读也算可行。希望再版的时候能改改文字,多增加些学术内容,使之完善吧。

 

 

    

    附:

                    岳南:错了,康老(生)才是我的诸城同乡

      点击进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3308af0100bmd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