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愤怒与追求

标签:
文化大师陈寅恪傅斯年张光茫杂谈 |
《陈寅恪与傅斯年》这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著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此外,这本书还揭示了大师的无奈,给人一种无言的悲苍和凄凉。
此书作者认为陈寅恪是三百年甚至一千年乃得一见的历史学家,傅斯年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国学界当之无愧的天才、奇才和大师级人物。20世纪上半叶史学、国学方面的学者,能称得上大师级人物的,也就是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陈寅恪、傅斯年、陶希圣、钱穆、郭沫若、顾颉刚等几个人。作者在这本《陈寅恪与傅斯年》文学传记中,不仅讲了陈、傅两位大师级人物,对于另外几位大师,也有不同篇幅的描述和介绍,只是叙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此书主人公陈寅恪与傅斯年,是在中国史学界和教育界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人不仅是事业上的同学、同志、同事,而且还是具有紧密关系的姻亲。二人均出身于名宦之家,具有显赫的家族史和不同寻常的身世,陈寅恪是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傅斯年乃大清开国顺治年代第一位状元、兵部尚书傅以渐之后,傅斯年之妻俞大綵乃陈寅恪嫡亲表妹。
他们的命运却是悲剧式的。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1948年后,陈、傅两位大师被迫离散,一位留在了大陆中山大学,默默承受一系列政治苦难和心灵煎熬;一位最终归骨孤岛,长眠于台湾大学校园。两位天才的聚合离散,既有大时代的原因,也是二人性格与思想观念不同所致。留在大陆的陈寅恪逐渐落入了凄凉之境,于“文革”中精神备受折磨而死去。而去台后的傅斯年,曾把主要精力用于台湾大学的建设上,他想把这座日本统治时期创建的学府,改造成一流的大学和学术中心。可惜天不假年,他仅在台大校长任上奋斗了两年即溘然长逝,去世时年仅51岁。
作为一位思路清晰的作家,岳南在字里行间表现了自己的理性和清醒,他用一种娓娓道来的笔调,对头绪众多、复杂纷纭的国学人事,进行了新的评说。这本书既能以个体人物的心灵表现时代的风云,又能给人以情感的滋养和理性的启迪。它呈现给读者的,与其说是动荡年代里两位大师的心灵史,不如说是一个东方民族的漂泊史。
(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19日第7版)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7b/t20080619_172069.htm
一代大儒陈寅恪:让我高山仰止的人
其四,陈寅恪与周豫才(鲁迅)同船赴日留校,又同列进入弘文学院就读的22名寄宿生,但陈氏一生所留诗文与回忆文章,几乎看不到与鲁迅的交往经历,怕被误认为是“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文人的自尊至此!
新浪网“读书”“人文”栏目正在连载
北京晚报连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