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的愤怒与追求

(2008-08-26 11:23:19)
标签:

文化

大师

陈寅恪

傅斯年

张光茫

杂谈

                          大师的愤怒与追求

                                文/张光茫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20世纪的两位国学大师,他们的人生或坎坷磨难或漂泊孤寂,可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却始终为我们所敬仰。作家岳南的《陈寅恪与傅斯年》一书的出版,给想了解民国大师的人们以意外的惊喜。从傅斯年家族的毁灭到陈寅恪之死,作者将两位大师的精神世界诠释得淋漓尽致。


  《陈寅恪与傅斯年》这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著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此外,这本书还揭示了大师的无奈,给人一种无言的悲苍和凄凉。


  此书作者认为陈寅恪是三百年甚至一千年乃得一见的历史学家,傅斯年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国学界当之无愧的天才、奇才和大师级人物。20世纪上半叶史学、国学方面的学者,能称得上大师级人物的,也就是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陈寅恪、傅斯年、陶希圣、钱穆、郭沫若、顾颉刚等几个人。作者在这本《陈寅恪与傅斯年》文学传记中,不仅讲了陈、傅两位大师级人物,对于另外几位大师,也有不同篇幅的描述和介绍,只是叙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此书主人公陈寅恪与傅斯年,是在中国史学界和教育界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人不仅是事业上的同学、同志、同事,而且还是具有紧密关系的姻亲。二人均出身于名宦之家,具有显赫的家族史和不同寻常的身世,陈寅恪是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傅斯年乃大清开国顺治年代第一位状元、兵部尚书傅以渐之后,傅斯年之妻俞大綵乃陈寅恪嫡亲表妹。


  他们的命运却是悲剧式的。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1948年后,陈、傅两位大师被迫离散,一位留在了大陆中山大学,默默承受一系列政治苦难和心灵煎熬;一位最终归骨孤岛,长眠于台湾大学校园。两位天才的聚合离散,既有大时代的原因,也是二人性格与思想观念不同所致。留在大陆的陈寅恪逐渐落入了凄凉之境,于“文革”中精神备受折磨而死去。而去台后的傅斯年,曾把主要精力用于台湾大学的建设上,他想把这座日本统治时期创建的学府,改造成一流的大学和学术中心。可惜天不假年,他仅在台大校长任上奋斗了两年即溘然长逝,去世时年仅51岁。


  作为一位思路清晰的作家,岳南在字里行间表现了自己的理性和清醒,他用一种娓娓道来的笔调,对头绪众多、复杂纷纭的国学人事,进行了新的评说。这本书既能以个体人物的心灵表现时代的风云,又能给人以情感的滋养和理性的启迪。它呈现给读者的,与其说是动荡年代里两位大师的心灵史,不如说是一个东方民族的漂泊史。

(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19日第7版)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7b/t20080619_172069.htm

 

 

 

一代大儒陈寅恪:让我高山仰止的人

                                                                     

                                               新浪小网友

 

     这段时间《北京晚报》上连载《陈寅恪与傅斯年》,随着文章一天天的登,世纪初的一代学者风范慢慢地呈现出来。看了之后,我真的知道什么叫“高山仰止”,这世上真有如此博学、如此高尚的人,同他一比,我们真是活的庸庸碌碌,像蚂蚁一样。

    陈寅恪居然懂23种语言!太了不起了。能让吴宓、傅斯年等大学者衷心叹服,赞不绝口的人,那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而且,品德高尚,不屈服于日本,不流连外国,在艰苦的中国颠沛流离,从北京到云南,从云南到香港,从香港到岭南,他们这一代人是生不逢时的一代。但也是人才辈出的一代,从此之后,新中国的历史上再无真正学贯中西的学者。不要说我们,就是当代所谓如余秋雨之类的出名人物,同陈先生一比,也是荧光之比日月。

    在网上又查了陈寅恪的生平,查完后,我掩卷叹息。这样杰出的一生,这样渊博的学问,从此就埋在了历史里,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一代大儒,慢慢被遗忘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只要有人涉及,恐怕任何一个人都要生出敬仰之心吧,那种烁烁的光芒是永远也遮盖不住的。历史的星空上永远有他的名字,有他的地位。

                      

 

                                  万圣书园买书记

 

 

    今天的风似乎不是初夏,而近乎草原边塞的秋风,晚饭后想想还是出去走走,去书店看看,经过照澜院,穿过蓝旗营小区,到万圣书店。

    脆弱的脚底板支撑着沉重的躯体,一瘸一拐,躯体别扭,心情实在不坏,想起了一句:小呀么小儿郎啊,背着拿书包上学堂。。。。我是出学堂,进书屋。看了一回乱七八糟的---其实是好书太多了。临出门拿了一本2008年6月第一次印刷的《陈寅恪与傅斯年〉   

    注意啊,今天是公元2008年5月29日,出书也提前?营业员说了:“这位爷,您赶巧了,这书啊刚刚到。”

   “是吗?我说怎么这么热呼呢”这一来一往的两句话心情着实更佳。   只是有本教育政策评论没有寻着,明天给作者联系一下让他赶紧的   

     是夜,挑灯夜读   ,明晨,上班迟到   

 

 

                                   名人也是人

 

    前几天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一直认为是学术性的书籍,自己买书时也就有了或多或少的“附庸风雅”的嫌疑。

    昨天净手后开读,竟至爱不释手。

    作者写书前应该做足了功课,掌握了很多史实,文字写得也是有血有肉,过瘾!有些细节彰显了这些在民国时期就锋芒毕露,进而终成一代大师的名人们“凡人”的一面:

    其一,清华国学研究院初开之时,吴宓进了前清遗老、国学大师王国维住所厅堂,先行三叩首大礼,然后起身落座,再慢慢提及聘请之事,一举将王先生“拿下”。

    其二,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受刑前曾问监刑官:“革新变法有何罪过?为何不审而斩”监刑官刚毅答曰:“我哪管得那么多。”及至被砍刹那,谭高呼口号:“有心杀贼……快哉快哉!”陈寅恪认为这种“歇斯底里的狂呼大喊”同谭幼年丧母,受继母虐待的家庭环境有关。与革命志士的英勇形象竟“谬以千里”。

   其三,陈寅恪与傅斯年彼此交好与他们共有的“门第”之见有关,陈的祖父乃清末名吏陈宝箴,傅的祖上傅以渐乃顺治朝第一位状元。也正因此,陈寅恪在哈佛大学留学时对那些城市暴发户或农村土财主的子弟们不屑一顾,因而被指“性情孤僻,很少社交”。世人往往为委己过而故作它说以示错在对方。

其四,陈寅恪与周豫才(鲁迅)同船赴日留校,又同列进入弘文学院就读的22名寄宿生,但陈氏一生所留诗文与回忆文章,几乎看不到与鲁迅的交往经历,怕被误认为是“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文人的自尊至此!

                                                             记于欧洲杯意大利罗马尼亚中场。

 

 

 

相关连接:                         

 

             点击进入 《陈寅恪与傅斯年》最新出版  

        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荣誉出品/发行。

    北京晚报、深圳商报

     与海内外135家报刊正在连载、选载

新浪网“读书”“人文”栏目正在连载 

大师的愤怒与追求

北京晚报连载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