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书稿寄存华师出版社出版 |
专题2:艺术表现中的虚实相生
【教材引入】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语文》第五册第6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节选):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
钱塘洪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1.《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重点论述的是什么?选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大意是什么?
2.选段第6段是清初文人赵执信《谈龙录》里的一段话,这段话中钱塘洪思、司寇(渔洋)、余(赵执信)三人“谈龙”,你对他们三人所说的话各怎样看?
3.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4.课文指出,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试看《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的意境,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虚与实作为一种宇宙间客观存在的现象,一直被人们的主观世界所认可、探究。哲学家们认为,宇宙的本体──“道”既具有“无”(虚)的属性,又具有“有”(实)的属性。美学家们认为,“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文学艺术领域中,我们知道,“虚实相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虚实说源起于何处,它有何发展,它在文艺领域中得到了怎样广泛的运用,人们又怎样利用它去认知、探究世界等问题,一定会让你颇感兴趣吧,请乘上这只阅读之“舟”,去涉猎、探究它们吧!
【专题目标】
了解“虚实说”的内涵,了解其起源与发展及其在汉文化中的广泛运用;认识虚实相生美学意义,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会在写作实践中恰当运用这一艺术表现手法。
【资料选读】
第一组:虚实说的起源和发展
一、关于虚实说(节录)
刘长林、田盛颐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动是虚和实的统一,把虚实结合定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
哲学上的虚实说主要源于道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一章)申明宇宙的本体──“道”既具有“无”(虚)的属性,又具有“有”(实)的属性。所谓“无”,即“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无极”“无名”。(《老子》一四、二八、三二章)也就是没有确定的形体和物象,没有极限和规定。而宇宙造化的妙处却蕴藉其中。所谓“有”,作为“无”的对立方面,即有差别、规定和极限,有确定的形体和物象。正是由于“道”具“有”的属性,才产生出形形色色无限多种的具体事物。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老子》四十、二章)肯定“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但有以无为基础,“无”比“有”更根本。在冲漠无朕的虚空中,万千实有体象从中昭然而生。
庄子发挥了老子的虚实理论。《庄子·天地》载一寓言:“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玄珠”象征天道,“知”象征智慧,“离朱”象征聪明,“诟”象征言辩。庄子认为凭靠“知”“离朱”“诟”都不能得道,只有利用“象罔”才可得道。而“象罔”正是有象与无象、虚与实的结合。寓言表明,由于道本身是虚与实的统一,故得道和显道的途径也要依靠兼具虚实二性的“象罔”。老子的“有生于无”和庄子的“象罔”成为后来美学虚实说的渊源。
道家以虚为本,儒家立足于实,但儒家亦主实与虚的统一。
虚实观念本为中国民族发祥远古的传统观念。商周时代留传下来的文物和作品已显露出虚实结合的审美意向。那时的青铜器、雕刻、建筑、绘画、书法以及文学作品《诗经》,都表现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艺术方法。但是美学上的虚实理论却是在哲学的影响下,到六朝才逐渐形成,唐宋则臻于成熟。美学的虚实说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超以象外,得其寰中” 中国艺术主张表现宇宙的生气活力、流姿动象、韵律节奏,要在自然万物之中,发现音乐和舞蹈的美。六朝时艺术家们认识到,既然道和宇宙万物是虚实的统一,体道是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那么艺术作品也必须自觉地做到虚实并济,方能表现宇宙那一阴一阳的律动、气韵和魅力。并且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系统整体,其每一个细小的组成部分,都涵纳宇宙的全部结构和信息。因此,要在艺术作品中形象地显示道的微妙,就必须表现物象与宇宙整体的联系,同时使作品本身在结构上成为一个小的宇宙。这也促使美学家更为重视作品中实象与虚象、物体与空间的相互关系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10、16章)意思是要想观道和认识世界,须排除主观成见和内心杂念,使心灵保持虚静状态。管子和荀子也有“虚壹而静”的提法,与老子相接近。庄子提出“心斋”“坐忘”则把这一点推向了极端。韩非说:“思虑静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韩非子·解老》)“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之正。”(《韩非子·主道》)此为“涤除玄鉴”的发挥。这种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后来移用到美学,形成审美欣赏和艺术构思的重要理论。
“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虚和实是相对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划分。在讨论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时,中国古典美学把客观存在的真情实境视做“实”,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称作“虚”。清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地。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天慵庵随笔》)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非世间实有,为艺术家以手运心之创化。然而它们取自实境,又高于实境,其中融汇着艺术家的深情奇想,冥心远思。方士庶称艺术形象为“虚境”,正是要强调创作过程是一个无限广阔,可以随心揖蹈浑化的自由天地,艺术家必须把主观的理想情意和追求灌注到艺术创作中去,要从实存的物象中提炼出美和真来。然而欲使这美真实,这真可靠,则须处理好作品中的虚实关系,故又称艺术创作系“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1、虚实说源于何处?虚实说后来有什么发展?
2、北宋苏轼在《送参寥师》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他的这些话符合美学的虚实说的哪一层含义?他揭示了艺术创造的什么规律?
二、宗白华谈虚和实(节录)
虚和实之一:《考工记》
先秦诸子用艺术作譬喻来说明他们的哲学思想,反过来,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后代艺术的发展也起很大影响。我们提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即虚和实的观念,结合这一观念在以后的发展来谈一谈。《考工记·梓人为笋》章已经启发了虚和实的问题。钟和磬的声音本来已经可以引起美感,但是这位古代的工匠在制作笋时却不是简单地做一个架子就算了,他要把整个器具作为一个统一的形象来进行艺术设计。在鼓下面安放着虎豹等猛兽,使人听到鼓声,同时看见虎豹的形状,两方面在脑中虚构结合,就好像是虎豹在吼叫一样。这样一方面木雕的虎豹显得更有生气,而鼓声也形象化了,格外有情味,整个艺术品的感动力量就增加了一倍。在这里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一张画可使你神游,神游就是“虚”。《考工记》所表现的这种虚实结合的思想,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中国书家也讲究布白,要求“计白当黑”。中国戏曲舞台上也利用虚空,如“刁窗”,不用真窗,而用手势配合音乐的节奏来表演,既真实又优美。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这些都说明,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虚和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
这可以分成两派来讲。一派是孔、孟,一派是老、庄。老、庄认为虚比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儒家思想则从实出发,如孔子讲“文质彬彬”,一方面内部结构好,一方面外部表现好。孟子也说:“充实之谓美。”但是孔、孟也并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不能摹仿,谓之神。所以孟子与老、庄并不矛盾。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易·系辞传》:“易之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世界是变的,而变的世界对我们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中国画是线条,线条之间就是空白。石涛的巨幅画《搜尽奇峰打草稿》(故宫藏),越满越觉得虚灵动荡,富有生命,这就是中国画的高妙处。六朝庾子山的小赋也有这种情趣。
虚和实之二:化景物为情思
上面讲了虚实问题的一个方面,即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现在再讲虚实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宋人范文《对床夜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惟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清人笪重光《画筌》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
我们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这里夜并非真实的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这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梁祝相送》可以不用布景,而凭着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出四周各种多变的景致。这景致在物理学上不存在,在艺术上却是存在的,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不但表现出景物,更重要的结合着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因此就不是照相的真实,而是挖掘得很深的核心的真实。这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史记·封禅书》写海外三神山,用虚虚实实的文笔,描写空灵动荡的风景,同时包含着对汉武帝的讽刺。作家要表现的历史上真实的事件,却用了一种不易捉摸的文学结构,以寄托他自己的情感、思想、见解。这是“化景物为情思”,表现出司马迁的伟大艺术天才。范文《对床夜语》论杜甫诗:“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事来。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红”本属于客观景物,诗人把它置第一字,就成了感觉、情感里的“红”。它首先引起我的感觉情趣,由情感里的“红”再进一步见到实在的桃花。经过这样从情感到实物,“红”就加重了,提高了。实化成虚,虚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结合,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诗人欧阳修有首诗:“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飘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系了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采镂金、雕绘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近人王蕴章《燃腊余韵》载:“女士林韫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济宁(山东)道上得诗云:‘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依此绘一便面(扇面)者,韫林曰:‘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在这里,诗的末二句是由景物所生起之“情思”,得此二句遂能化景物为情思,完成诗境,亦即画境进入诗境。诗境不能完全画出来,此乃“诗”与“画”的区别所在。画实而诗为画中之虚。虚与实,画与诗,可以统一而非同一。
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天慵庵随笔》)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3、对于虚和实这一哲学宇宙观的问题,道家和儒家所持的观点有何异同?
4、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是什么?请对它略加解说。
三、关于虚与实
季寿荣
虚与实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含义有各种不同的理解,这里仅作为一种常用的表意手法而言。
诗歌中,一般地说,“虚”是指抒情,“实”是指写景。抽象的抒情和纯粹的写景都没有生气和韵味,必须避免,故写诗历来重视虚实相生之法。范文《对床夜语》卷二引《四虚序》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即是虚实相生的一法。“以实为虚”之法的要点在于“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托物言志,把外在的客体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志依附在一起,沟通成整体。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他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既形象又深刻。有些诗句以内在的逻辑之序排列景物,看似纯景,实则寓情。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种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搞乱了它们之间的序列,就不能化实为虚。另外一法是化虚为实,即作者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容得淋漓尽致。这一手法,也见于诗人通过物境描写表现对时空的特殊感受,从而反映他在特定环境的曲折心态。如李贺《宫怨》:“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委婉地托出了一个失宠宫妃孤守冷宫、长夜难熬的怨悱之情。
在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中,也非常注重以虚寓实、虚实相济之法。中国画的空白,即是极为重要的传统审美要素。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林泉高致》)齐白石画虾而无水,但从虾的活泼游姿中可以感到水的存在,而且更有清莹之感。故汤贻汾《画鉴析览》指出:“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此处正是“妙境”所在。音乐奏进中的间歇,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之妙。
其他如戏曲表现中的虚拟程式,园林建筑中的藏露掩映,书法艺术中的枯湿布白等等,都有虚实兼济的美学功能。
5、虚与实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如果把它仅作为一种常用的表意手法来研究,虚实相生在我国不同的文化现象中分别是怎样表现的?
6、诗歌中,抽象的抒情和纯粹的写景都没有生气和韵味,必须避免,故写诗历来重视虚实相生之法。这种由情到景,由景入情的虚实相生的情形有哪些?文中都分别举例进行了印证,你也能分别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印证吗?
第二组:虚实相生在汉文化中的广泛运用
四、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节录)
戴 平
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对生活的虚拟。
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这就是说,戏剧的基础是生活经验,而表现手法则是艺术虚拟。我们可以把中国戏曲的虚拟审美特征,概括为如下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演员的表演处处注意到虚拟,唱、做、念、打,既从生活出发,又不是生活的照搬。描写战争,探子第一次来报,敌军离城尚有100里,第二次来报,只有20里了,前后不过相隔几分钟;在紧要关头,追兵在即,夫妻却要抒情话别,缠绵悱恻地唱上一二十分钟。在《夫妻观灯》里,舞台上一盏花灯也没有出现,只有一男一女两个演员,通过一系列动作和演唱,把眼前遇见的一盏盏花灯在人物心中引起的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也仿佛身临其境,似乎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花灯,置身于热闹拥挤的元宵街头。这里,演员对街头闹市的花灯景色,采取了虚写,而对观灯的感受、感情的交流,则采取了实写。虚实结合,启发了观众的想象,舞台上的“意境”就传给了台下的观众。《梁祝》中的十八相送,舞台上虽然没有布景,却借助于演员的歌唱、舞蹈、对话、眼神,移步换形,边唱边舞,把梁山伯送别祝英台一路上的复杂心情、各种景致,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十八相送的地点环境是虚写,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则是实写,尽管两人走来走去是在舞台上,但观众觉得梁山伯对祝英台的长途送别是真实可信的。这是由于做到了“虚由实生,实仗虚行”的缘故。
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布景很少,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有的老艺人说:“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可以象征各种虚拟的物件。有时是金殿、衙门,有时是山坡,有时又是城楼、院墙、床铺。在京剧《阳平山》里,曹操站在山上观看曹将和黄忠、赵云在山下恶战,这座山就是用桌子来表现的。表现城门,用布画一个大致像城门的软景片子。《秋江》里的艄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使观众觉得满台是一江秋水。如果把一条船扛到台上,那么,艄翁与陈妙常载歌载舞的“妙境”就将完全被破坏,“无可绘”的“神境”同样见不到了。
但是,对于戏曲时空处理的虚拟性,不应强调得过于绝对。“出之贵实”这一面,还是不容忽视。即使道具,也是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元帅升帐,有“三军司命”的大帐;县官升堂,有“明镜高悬”的堂匾;《空城计》有布城,以示城墙城门的存在;《武松打店》有“十字坡”的幌子,以意味客店的存在。《秋江》老艄翁划船,船是虚的,桨是实的;《拾玉镯》中针线、小鸡是虚的,玉镯却是实的;《走单骑》中关羽一刀杀八个是虚的,《武松打店》中武松手里那柄银光闪闪的匕首却是实的。有些道具,则是半虚半实、半真半假的。例如杯、笔、灯,都是在和整个舞台艺术风格统一的原则下不可缺少的道具。但是喝酒时,杯子里并没有酒。由此可见,片面强调剧情环境完全带在演员的身上,那也会使戏曲的虚拟失去了生活的基础。著名戏剧理论家马少波说得好:“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缺乏生活基础的虚拟,必然会“浮”起来,虚拟变成虚假。虚拟不是目的,虚从实来,虚拟是为了更好地写实。
戏曲运用虚拟手法,是有条件的。何者该虚,何者当实,主要取决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在这一出戏里可以虚多实少,在另一出戏里却不妨实多虚少,大可不必强求一律。戏曲舞台强调虚拟手法是对的,但也不必一概拒绝布景道具。《思凡》可以一点布景也没有;川剧《评雪辨踪》,一把椅子可以表示窑门,吕蒙正把身子一弯,朝里一钻,就算进了窑门;但越剧《红楼梦》里布景堂皇,华丽精致,同样大受欢迎。观众看后,觉得整出戏的风格依旧是写意的。河北梆子剧院在新编神话剧《钟馗》中,把写意与写实结合起来运用。天幕上的幻灯投影,虚中有实,实里透虚,同演员的表演互相映衬,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戏曲的虚拟的美学特征,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表演的自然主义弊病。戏剧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因为舞台上的生活,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戏曲的虚拟对于表现错综复杂的真实却是大有可为的。一曲《牡丹亭》,忽生忽死,忽梦忽醒,奇趣迭出,惊心动魄;《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天仙配》中的织女,用碎细的台步,飘舞的水袖和腰身的摆动,给人以一种凌空蹈虚、冉冉而去的感觉;《苏三起解》唱了几十分钟的戏,走了四百里路;丑行和净行的脸谱远远不同于生活中的真实面貌……虚拟的特征渗透到了戏曲的唱、做、念、打中间,具有无限的魅力,这当然是为自然主义的再现所无法比拟的。
戏曲的虚拟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不能对其所需反映的一切生活都具有充分的表现力,特别是演现代戏,虚与实的矛盾更突出了。如何根据“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原则,在戏曲舞台上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程式,就有待于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努力了。
(节选自《戏剧美》,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题目是原编者加的)
7、作者把中国戏曲的虚拟审美特征概括为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试把全文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并用自己的话阐述这16个字,越简要越好。
8、舞台上的“意境”是怎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