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溪花草堂主人
溪花草堂主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63
  • 关注人气:2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典静真淳  学问使然——我看王若愚书法

(2015-11-06 11:14:08)
标签:

当代

文化

开封

王若愚

分类: 名家介绍

典静真淳  学问使然  

——我看王若愚书法

  

 

我与若愚结识源于和令兄雨苍常相往来。那是六七十年代初的事,雨苍兄的旧居是我们几个书友常聚的地方。起初,若愚只是在一边站着,聆听我等调侃。还是三尺之童的小若愚,便能在漫无边际的议论中抽绎出有用的东西记在心中,并不时插话,见解常令兄辈甚至师长讶然。之后,若愚渐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活动天地,那是一班年龄相当、志趣相投的年轻人。虽然接触少了,但我知道他在更努力地练字、读书,而且嗜书如命,微薄的收入全部花在买书上了。我暗自感叹,若愚将来必有大出息。再后,因工作调郑,与若愚更少来往,就连那座令人异常留恋的若愚家的庭院,也因古城的兴修而被拆迁。这里,不妨录下若愚的一段记述,借以怀纪不仅其兄弟、而且我等也深受其益的旧宅,或可从中窥得若愚修养之一二:“宋门里惠济河桥西北隅,傍一小院,竹栏间格,虽无杜若、蘅芫异香,然梅兰竹菊,各贻其味;松柏铁骨,艮石依伴,将家严“养性堂”等房舍悉皆遮掩。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偶敞院门,座庭洞窥院外,垂柳绕堤,河水漾荡,颇饶园林胜趣。”

可能是作为开封书界领导人的雨苍兄过与律己,也可能是若愚卧薪尝胆、面壁十年,八九十年代的十多年中,很少见到若愚在书坛抛头露面。但我听说他从未一日疏于读书、临池,也未曾一日不关注书坛。“习书法篆刻者轻读书,本末倒置,时弊也。”若愚曾有斯言,可谓一针见血:素平人们常把不读书、无学问,称为“胸无点墨”,既然胸无点墨,手下何以玩得“墨”来?此般道理古今都知道的,只是古人做得好,今人大多“忙得很”,难以静心坐下来。若愚则是“板凳能坐十年冷”,更不怕读书耽误了临池。在当今书坛,颇有点“侧身天地,独立苍茫”的味道。

    若愚藏书之富在同龄人中是极少见的,大概有十万余册,这当然不是摆式。很难说清他都读过哪些书,只知道近些年在读《太平广记》、《昭代丛书》、《渊鉴类涵》、《民国笔记小说大观》、《书趣文丛》、《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等等大型丛集、类书,对现代文坛巨挚梁实秋、周作人、沈从文、施舍之、郑逸梅、张中行暨徐城北、陈重远等家著述,更少漏览,仅此读书量会令一般人瞠目。坐拥书城,自然谈吐有物,见地不凡,单就其参与编撰的《中国书法通鉴》、《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诸条目及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书法导报》等报刊的论文,便可见其一斑。

    自幼耳濡目染于书法沙龙的若愚,对习书自然视作日课,而其修炼的字外功夫在笔下显得格外淋漓尽致。无论甲骨、金文、石鼓诸等先秦文字,也无论两汉、魏晋南北朝各种书体,若愚写来的总觉一股儒雅之气扑面而来。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而又实实在在的感觉,绝非先入为主。前年冬季,若愚曾在开封大相国寺举办过一次个展,不少作品给我的触动是难忘的。之所以难忘,最紧要的一点应该是其作品的“侧身独立”品格,当今时尚之种种风气几无踪影。如此作,很需要一些超然不群的气志和胆识,若愚想的是入大展、获大奖,绝难入此蹊径。

    其实,若细细品读若愚的作品,时代气息还是处处可见的。他写金文,绝非《大盂鼎》、《毛公鼎》的翻版;写汉碑,也不是《石门颂》、《礼器碑》的照搬;写魏碑,更不是《石门铭》、《爨龙颜》的复制。无论笔墨、结字、布篇,既有着与古人的对话,又见着李白凤、武慕姚、付隐戈、陆维钊、陶博吾、王学仲等当代诸家的影响,可谓非古非今、亦古亦今,全凭着自己的功夫与修养、凭着自己的理解与追求自然挥写。这些作品常令我误为老儒所书,而很难想到出自年轻人之手,这是很有意思的事。他那不温不火、不激不厉、不计工拙而又法度自在的笔墨,把作品收拾的典雅文静,即便是极易落入粗野的魏碑,在他笔下也变得拙朴雍容起来,而那帖派一路的行书更是温文尔雅、一片静气。

    这些年,由于大展的频繁举办及其特殊功能,人们自然地提出了“展厅效应”、“形式至上”诸等见解。“展厅效应”无可厚非,“形式至上”需要斟酌。“至上”二字不用为好。已有一些人的创作因此而偏离了书法的本体,扭曲了书法的本义,忽视甚至丢掉了书法的基本语言,更难以谈及内涵,其形式自然也是苍白的。若愚不追时风,更不搞“形式”,静心与书法。因有语言的锤炼、本体形式的探究,着实难能而可贵。

    若愚也事篆刻,味极纯正,或秦玺、或汉印,方寸之间,刀笔俱见,古趣盎然。

    若愚偶还玩玩丹青,多为小品,极少示人。虽不如专业画家之宏篇巨制,文人画气息却是极浓。也许是一种生活的调剂,也许是为了以画养字,更可能是为了养心养目,我未问过他。

    而今,若愚已逾不惑,在当今时代虽还算是年轻,青灯书案也已伴他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尽管活得洒脱超然,很少“参与意识”,但也知道他的作品在不少的大展赛中获过奖,被收入了很多的专集、典册。我无心为他回顾罗列那些成绩,因为虽然辉煌,但已过去,以后的路还长得很。非常地希望若愚的创作始终保持着这种难得的真淳,更臻炉火纯青;也非常地希望若愚再多作些书学研究,使自己的学问修养更多地转化为书界同仁共有的财富。(原载《中国书法》杂志2001年第2期)

    附:王若愚先生作品

http://s5/middle/4e327c3ftba764de145f4&690

http://s16/middle/4e327c3ftba764e112e8f&690

http://s3/middle/4e327c3ftba764e2e4742&690

http://s4/middle/4e327c3ftba764e4e5ef3&690

http://s13/middle/4e327c3ftba764f37cc8c&690

http://s14/middle/4e327c3ftba764e82aa2d&690 

http://s11/middle/4e327c3ftba764eab3a2a&690 

http://s7/middle/4e327c3ftba764ee1b796&690 

http://s13/middle/4e327c3ftba764f1339bc&690 

http://s5/middle/4e327c3ft790bd4be2964&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