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这么一所高中,在它的校史鼎盛时期连续25年,有405位毕业生申请了哈佛,录了402位,录取率高达99%。究竟是哪所学校?哈佛为何如此青睐该校?(先透露一点:它是美国麻州的一所寄宿高中,
以上配图是该学校表演艺术中心)。
2016年美国常春藤大学本科录取数据于上周公开,哈佛录取率仅为5.2%。美国本科录取,好比年度盛会,注定是少家欢喜多家愁的结局。我发现不少人喜欢跟2015年作比较,我个人更好奇长线的变化,因此特意找出了2006年的数据做了一次10年数据横向对比,如下:
10年的变化还是比较显著的,所有的学校录取率都明显下降。但是你是否能够想象得到,就在1950s 这个年代,哈佛的录取率超70%+,平均10个位置,只有13位竞争者。那个年代,学生在申请之前,就知道要么被录,要么没有希望,干脆就不申请了。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三驾马车,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令人趋之若鹜的高校;事实上他们在早年都是地方性学校,很多富裕家庭并不会考虑这些学校,录取也不用SAT。(是的,不需要SAT,不要羡慕啦)
那么哈、耶、普又是如何发家的?今日的录取机制(课外活动
+
哈、耶、普的发家史
寄宿高中的特殊地位:
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藤校的成员学校(联盟是后来形成的)相对来讲是规模较小,区域性较浓的学校。在当时那个年代,美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整个国家的经济仅由几大块区域性经济构成,因此富家子弟去藤校数量有限。
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工业经济的爆炸式发展,铁路把区域经济联成全国经济。地方性精英开始意识到要成为全国性的精英,并想方设法巩固自己的阶级地位。其中最有名的一个阶层是WASPs,新教徒的盎格鲁撒克逊裔美国人。“盎格鲁撒克逊”贵族为了自己的阶层创建了形式丰富的学府和机构。第一家乡村俱乐部于1882年成立。Groton(格罗顿)寄宿学校于1884年成立,
开始玩“体育”牌:
https://mmbiz.qlogo.cn/mmbiz/4iagHpdPctL6hyyNQOpLrVkVtP9YDvAFibJ8c1Rz3IgRYpqM8tU1j1Viahibm6hqU8xSnQibshcUR1UGmLcfCibPW6Yw/0?wx_fmt=jpeg
康奈尔VS哈佛之间的年度美式橄榄球大赛(当年我在康奈尔看了一场主场赛,可惜输了)
当时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各自都开始招兵买马,书写自己的历史:哈佛是“黄金海岸线”富家子弟的聚集地;<<耶鲁的斯托弗>>,
新的大学录取制度诞生:
Karabel
三架龙头马车为了阻挡犹太申请者,一系列新的入学要求开始实施:老师推荐信,校友面试,对运动员或者有“领导”特质学生的偏好,给校友的子女加分,更加强调家庭背景,减弱学术能力的比重。学校是宁愿录取来自中西部新教背景的家庭,就算他们不是最聪明的,也不要录取来自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勤奋的草根”[是否让你联想到今日对亚裔的招生政策偏见]。由于仅仅依赖于申请者的名字无法辨别学生的身份,因此普林斯顿大学开始要求申请者提供照片。“人品”成了新的代名词:(申请者)举止,形象,语音语调等等。“耶鲁人”的气质,之前只需要从固定的几所高中录取学生就会有所保证,在这个新的时代则由主观的审核来判断并维持。从此大学的招生办公室也因此应运而生了。
SAT 原来是这么来的:
这种“生态系统”一直完好无损地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三架马车”高校的生源主要还是来自于大学预备高中(以寄宿高中为主)。而这些学生往往都是富家子弟。学校虽然没有官方说法,但是犹太学生往往被有意限制。就算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平均10个位置只有13位申请者竞争,耶鲁大学的录取率为46%。一般而言,在申请之前,你就知道要么被录,要么你就知道概率不大,那也就没必要申请了。
在表面平静之下的暗流,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已经聚集了足够了力量来摧毁原来的“生态系统”。James
更多有关美高和美本的“历史内幕”,建议阅读《优秀的绵羊》,京东、当当均有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