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不上哈佛吗?
(2009-03-25 02:12:40)
标签:
名校哈佛幸福人生规划常春藤年薪育儿 |
分类: 其它 |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从古至今都存在,而且不分国界。如今很多中国家庭以送孩子去美国读名牌大学为目标,造就市场出版不少关于人生规划的书籍,引用的例子也往往是以哈佛或者耶鲁这样的名校作为卖点(哈佛某某/耶鲁某某作为书名),从父母或者第三者的角度谈论自己或者他人是怎么培养孩子进入哈佛的。并且书中还会举例孩子名校毕业之后,拿到十几万美金年薪的工作。这样的开场白能够让多少学生和家长羡慕和受鼓舞。我认为这类书可以作为立志成才的资料而参考,但是如果家长们要从中推倒出什么育儿公式,那反而是利大于弊,不读也罢。之所以美国的教育吸引到很多国际人士,就是因为它的模式是因人而教,而不是cookie-cutter 般的大批量生产。而且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是有多层含义的,我们往往存在较大偏见。最大的偏见就是太看重外界对你的评价。比如说父母在交流的时候,互相会问起各自的孩子在哪儿上学,是不是名校;如果大学毕业了,那就会询问在哪儿工作,工作的头衔,以及一年的薪水。诸多人生规划,特别是谈论怎么上哈佛之类的书,笔者往往是滔滔不绝,但很少是来自成功学生自己内心的话。个人成功的更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更确切的讲是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是否满意和快乐。比尔盖茨曾经在受访时说过自己之所以成功是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他每天早上都是以期盼的心情去工作;他的好友巴菲特也是如此,对自己每天做的事充满热情。如果你读过“穷爸爸,富爸爸” 这本书的话,其中所谈到过的一个重点就是人不应该为钱去工作。比如说一位耶鲁大学毕业,在华尔街工作或者是当律师挣十几万或者是几十万美金的人才,如果对自己的行业一点热情都没有的话,只能算是表面上成功的人士,但是实质上是很不幸福的人,而且这样的人不少见。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作为父母的也是有责任的。我在这里同大家分享一个既典型又值得深思的生活观察:
中国和韩国在教育方面有很大相似之处:其中一点就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幼儿园开始家长们就要拼命把自己的孩子安置到重点学校直到大学毕业。有多少父母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们既有爱心,学识也渊博,又是名校毕业的。但是反过来,自己培养儿子或者女儿终于进入常春藤大学,学识渊博,等他们毕业之后,又有多少父母是希望自己孩子去当老师的, 特别是当小学老师。这个时候不是认为大材小用,就是嫌社会地位不够高或者是收入不富裕。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拿我自己做个实例。本人的教育背景还算不错,本科是读工程的。如果直接去当工程师的收入会比有硕士学位的老师还是要丰厚,而且社会地位有可能更高。如果大学毕业之后,读个法学院或者商学院‘前途’更是阔达。但是这些都是我自己大学毕业之前的想法。我最幸福之处在于父母的支持。父母从没施加压力,最多是以商量口吻同我探讨将来的发展。我虽没有十几万年薪,没有在世界前100强的公司工作,但是我对现在的工作热情万分,每天努力同学生一起成长。这样的生活既是成功也是幸福的。
话说回来,作为父母的,心里都是想要自己的孩子成龙凤,但是孩子的将来有多少是自己的意愿,比如说读什么大学和干什么工作,而又有多少是潜心同自己的孩子探讨过之后,是孩子们自己的决定。众多优秀的高中生,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你们能否听到孩子们在说“我们可以不上哈佛吗?” 或者是你们可否告诉他们“不上名校照样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