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校史》写作回顾
2009年2月18日下午5点,这个时间我一辈子都不会忘。当时崔校长和我商量编写《校史》一事,我毫没犹豫地答应了。我想,我是学校一个兵,当兵的就应该绝对服从军令,况且校长是和我商量,不是命令,这是对我很大的尊重。作为学校的一员,校兴我兴,校辱我辱,再难的事也要扛下来。而且我还提出要教课,校长让我想想,因为这两件事都很重要。当我回到家后,细细地计算了一下,按20万字就算,不足5个月,大概每天要写1500字左右,加上备课、讲课、批作业、辅导学生,太难了。但是,孩子们盼了半年了,已经答应学生回来教他们,现在再变卦,就是不讲信用了。
三天后,再与校长谈,校长从关心我的角度出发,坚持让我放弃教课,她还告诉我,两件事同时做,不现实,弄不好两样都耽误。校长的话很客观,而且她是为我着想,怕我累垮了。看着慈母一样的校长,我答应了,因为父母不会坑孩子。后来由于家长不同意,校长没办法,才又安排我同时做。并且为了给我创造好一点的写作空间,又不耽误上课,把李彤主任的办公室暂借给我,累了时可以睡会儿——这是整个吉大附中唯一一间有床的办公室,而且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校长告诉大家谁也不要打扰我。校长想得太周到了。待到一切安排就绪,已是3月了。
从哪里下手呢?当初答应的特别快,可是一行动,却发现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什么资料都没有,尤其是2001年我调入学校以前的事情,近12年的历史我一概不知。写历史不是写小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是要尊重本真的,要回归历史的原貌。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好几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甚至为自己当初答应校长而后悔。妻子看我吃不下、睡不着,就劝我要不推了吧。我连想都没想,就告诉她不行,校长也是非常难的,肯定找了不少人,最后才和我谈。这是对我的信任,这比什么都宝贵。
事实也是如此。后来陆续有人给我泼冷水,有校内的,有校外的,什么身份都有。有的说,写那玩意儿干嘛,谁看啊;有的说,你这不是没事找罪受嘛;甚至有的人说,你就不该答应,《校史》也是你写的?这些话让我很难受。我知道,我不是什么腕儿,手笔不够大;我也知道,作为学校的一员,写《校史》就涉及到评价校长,去评价两任校长的功过是非,无论如何我都没资格,而且吉大附中的任何人都没资格,有资格的应该是人民,是走向社会的那些学生,是历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办得好不好,不是人能来评价的,是要靠事实来说话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明白了两件很重要的事:一是我要写的就是事实,那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历史的见证者;二是既然我无权评价历史,我可以表达我对历史的感情吧?我是爱这所学校的,这是一个历史的事实吧?至少我可以把我对学校的爱写进去吧?即便是司马迁写历史,不也是情真意切、痛快淋漓吗?
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采访,整理,调研,阅读……采访的有大学的退休领导,有我校老师,有建校元勋,退休的,在外地的,在长春的,在学校的;有学校领导,有班主任,有部门负责人,有教研组长;有名师,有后起之秀;有学生,初三的,初一的,毕业的,甚至还有小学生;有家长,孩子在读的,已经毕业的,想进入我校的;有社会的老百姓,有到我校做过报告的专家,有省教育学院的领导,教研员,甚至还有白城市来我校听过课的老师;……我都记不得我采访过多少人,记过多少笔记,多亏学校最初还安排郑宇老师协助过我一段,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帮了很大的忙;还有实习生安烨,这个长春师范学院的小伙子,精力充沛,白天我采访,晚上他帮我把录音打出来。
光靠采访还不够,那毕竟是老师们的“一面之词”,没有历史文献的历史是经不住推敲的。就在我求救无门的时候,原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树家教授帮了我大忙,在采访他的时候,他告诉我,到档案馆去试一试,那里也许有你需要的东西。李校长一语如同天边突现的彩虹,最终,我在档案馆查到了当年的一些资料,有校办的,有我校的,甚至还有当年原吉林大学伍卓群校长关于筹建中学的原话。最让我意外的是竟然找到了当年的几张学生竞赛和中考的成绩笔录!虽然很有限,但毕竟证明了一点:吉大附中的18连冠不是自己的杜撰,而是历史的铁的事实!
在资料查询上,最难的还是1996—2001年间的情况,太难找了,1989年建校到周校长退休,毕竟还有一点档案,可是崔校长开始任校长起的那一段大转折时期的文件廖若晨星。在万般无奈之下,我和校长谈了谈,掌握了净月潭会议等事情,帮助最大的是周赫校长清晰的记忆,我找过他太多次,无论初三多忙,他都给我耐心地叙述,讲解;还有陈永为校长有关社会实践课程的一些历史记录,最重要的是他在199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后来,我还凭记忆找来了自己刚到学校的一本学生作文集,又通过仔细阅读当年学生记述的故事,发现了些蛛丝马迹,例如,刘燕老师班的王尊写的《吉大子弟中学远征俄罗斯纪实》,了解到李明霞校长、刘燕老师带队在俄罗斯取得的辉煌战果,以及当年的团省委领导对我校的评价。
就这样,我都不知道自己查了多少材料,读了多少东西,每每夜半醒来,就动笔记下忽然产生的一些思路,想到的一些问题。在我的枕头边,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里,都放着一支笔和一个本,我总是怕自己错过最初的灵感。
一个月后,在我的办公桌面、枕边、裤兜里都放着一瓶速效救心丸,因为有一天初二的王清老师突发心脏病,吓坏了很多人,也包括我,那一段日子里,我也总胸闷,只是没当一回事,王清患病提醒了我,于是买来了四瓶药,时刻准备着,以防万一。
5月初的时候,我还做了腰部一次小手术,一次胃镜,也因此耽误了些时间。原本答应校长6月交稿的,没能实现。加上本学期三次考试,每次都是学生们最大的事,作为老师,我不能把最好的课堂给学生,就不应该再影响考试备战了,于是每次考试前大约半个月,我都是尽量下到班级。原来学生们期待的语文晨练没有了,因为我没时间做幻灯片,虽然头一个月靠假期备课的一点老本,让学生高兴了一阵,但后来根本做不了了。现在想想,真对不起他们,我会加倍补偿他们的。
7月16日下午4点半,书稿终于完成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上时间实在是太仓促,肯定会有很多漏洞,肯定没能反映出很多老师的劳动,肯定没能把一个最辉煌的吉大附中20年历史真实地完全地再现。这真的很遗憾,毕竟付出了那么多,不管是我自己,还是全校的战友们。对不起那些把自己宝贵的资料放心地交给我的人,对不起那些各个教研组的组长们、老师们,对不起那些部门的负责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可能我所能给的事那么少。更对不起校长的信任,对不起这位创造历史的领袖。
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希望能拿到他的人细细的看一看,特别是热爱教育的同仁们,你们一定会从里边找到一所像吉大附中这样成功的学校成功的秘密,这是很多学校向往的;一定会从里边找到成为名师的道路,这是很多老师期待的。吉大附中是一个锤炼好钢的地方,无论学生,无论教师。
写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受教育的过程,精神的,思想的,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震撼。在编写过程中,我不只一次潸然落泪。因为我的前辈,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她们是那么地了不起,那么伟大。记得一次采访王秀荣老师,当她说道,由于她乳腺手术后没几天就来上班,结果病发,周赫校长说她“你这个傻丫头”时,我一下子控制不住,哽咽半天;还有一次,看到陈永山主任扶着腰,沿着楼梯上来,看着他憔悴的面容,斑白的鬓角,我想到了苏校长说的“学校改建来改建去,把老陈改老了”那句话,眼泪又流了出来。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吉大附中的每一位领导、很多老师的故事都可以写成一部教育传奇,希望有人能写一写,好好的写一写。起码要写一部崔校长的传记,或者是编写一部崔真姬教育思想文集,她绝对是一位无冕教育家,没有她,就没有吉大附中的神话,没有吉林省基础教育的一个圣殿,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精英才俊走向社会。
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人记住这句话:为人民办教育。正因为这句话,才有了崔校长等领导一生的奋斗,才有了吉大附中教师们无私奉献的光荣群体。希望中国多一些崔真姬,多一些吉大附中。
2009年7月17日于长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