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诗人袁伟诗歌的“真”和“实”
(2019-08-09 16:43:11)
 
90后诗人袁伟诗歌的“真”和“实”
非飞马
 
袁伟是来自家乡印江的一位90后诗人,诗龄不长,但诗歌写得地道纯正,近年来频频亮相全国一些重要刊物,还参加了《星星》诗刊夏令营,引起了诗歌界的关注。作为一名学农的大学生,袁伟在农业实验田不仅收获了知识技能,同时还收获了丰厚的诗意,为此,扬州大学农学院还全额资助他出版了首部诗集《栽种春光》,这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
从两年前认识袁伟至今,我一直关注着他的写作,看到他一点一滴的进步。而今,他的诗写越发成熟,虽然,他的题材并未拓展多少,依然聚焦着他熟悉的乡土和农业领域,但细节的捕捉与表达的技巧日益精进,思想的张力与哲思的深度也越发引人注目。而今的袁伟,下笔从容,语言精准、情感细腻、诗意丰沛,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有着沉甸甸的质感,有的诗歌,已经具有强有力的情感冲击力和相当深厚的思想底蕴,可供细细品味。比如,他的《草戒指》一诗,依然是写他的农业“试验田”的作品,诗人起笔铺陈“在试验田里待得久了/我沾染了许多作物的习性”,引出“我总是怯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再引出“草戒指”这个全诗最核心的意象,最后阐明诗人对“草戒指”的认识——“我无法回答/千千结与克拉之间/的换算关系”,在诗人眼中,“草戒指”代表着全部爱和价值,因为“经过锄头和除草剂的无数次锤炼/它已经具备了金属的所有特性”。读完这首诗,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草戒指”乃诗人自喻,也是诗人对“爱情”的隐喻,它应该是远离铜臭味,至真至纯的,是“经过锄头和除草剂的无数次锤炼”而成的“真金”。
我发觉,袁伟的诗歌一个最可贵的品质,在于“真”和“实”,“真”,即情感的真挚动人,没有半点虚假;“实”,在于他的所有诗歌,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脚踏实地,因而,他的每一首诗歌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具体可感。比如,他的《雪地抒情》,即是表达诗人对“试验田”的感激和不舍,这些年来,一边在“试验田”躬耕劳作和试验,一边写提笔写诗,“试验田”见证了他的付出,也助力了他的成长进步。看得出,他的很多诗作,灵感都来源于此,因而“试验田”也启悟他“舍力躬耕的人,总会顿悟”,教会他“唯有落在庄稼地你的雪/才能被称作棉花”,面对“雪停后就是毕业季”,他心中充满着许多不舍,坐在田埂边,回忆起躬耕“试验田”的一幕幕,猛然发现,“我就是一个即将远嫁他乡的姑娘/三年多的时间,这片试验田/一直在为我准备嫁妆”,此时此刻,诗人心中的“试验田”,俨然如父母班的慈爱与深情,读后让人由衷感慨。我说袁伟的诗“真”“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捕捉细节。细节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诗歌来说,细节是最富表现力的语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好诗,好多都是靠经典的不多的几个“细节”支撑,可以说“细节决定成败”。袁伟的诗歌中,生动的“细节”俯拾皆是,比如《腌制品》中,袁伟用“满身皱纹的玻璃坛中/腌制好的时光,散发出酱香味”来对腌制品精雕细刻,就非常有表现力,为后面的“乡愁”表达做很好的铺垫,如果没有前面这一段的描写,这首诗就不能够成立。再比如在《西风烈》中,他反复渲染的西风的“马蹄”,让人对“西风”这个意象有着深刻的印象。你只要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袁伟的每一首诗,每一个意象的选取,都是有迹可循的。
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我发觉袁伟的诗里,思想的力量越发彰显,他的很多诗歌,已经脱离形而下的简单叙述和单纯的情感表达,而是进入了形而上的哲思。比如之前列举的《草戒指》,他就已自然而然地赋予“草戒指”以思想属性,读来给人已思想上的启迪。再比如《荡秋千》一诗中,袁伟写道“当惯性把你推到/它力所能及的最高点,你刚好/可以通过落日——这面黄昏的铜镜,来打量自己的一天/以时、分、秒计的光阴/被钟摆运动一分为二/你无法改变,前荡是黑夜/后摆是黄昏的局面……”读到此,你会不自然地联想到命运的吊诡、生存的窘境、时间的锋利、现实的无力……在《糖葫芦》一诗中,袁伟用“一根竹签的韧劲”,将“几匹山峦穿成一串”,起笔是如此大气,有如此的恰如其分,他通过对卖糖葫芦的老妇人的联想、书写,感悟一种“人生况味”,表达一种“屡跌不到的意志”,读之让人五味杂陈,同时也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前几天,向袁伟约稿时,他告诉我,终于拿到“两证”。大学毕业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诗歌写作,当然也是。毕业后,将走出象牙塔,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接受更多的磨砺,这对于诗歌写作来说,既是考验亦是幸事。惟愿袁伟人生如意、事业顺遂,同时诗艺精进,写出更多更好的佳作来!相信脚踏实地的袁伟会不负众望。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