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怪杰”辜鸿铭
□搜图/文字整理/白梅月下客

辜鸿铭(1856.7—1928.4),祖籍福建厦门,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里,自小俊敏的他被在当地传播基督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13岁时随义父前往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先后就读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而后在法国、意大利游历和学习,前后长达14年。

欧洲游学回国后,做官执教。几乎全盘洋化的这位学者,却是一副灰白小辫、瓜皮小帽和油光可鉴的长袍马褂直到终老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外语,一生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

[辜鸿铭和他的日本小妾吉田贞子(中)]
辜鸿铭反对西方的共和,却热衷中国的帝制,视妇女缠足为国粹,把一夫多妻当作天理,曾为此留下世界级辩论:“壶一杯众”论。年过花甲的辜鸿鸣,背诵6100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
辜鸿铭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清流传》(后名《中国的牛津运动》)和《春秋大义》(后名《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为近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

[1924年泰戈尔访问北京时与辜鸿铭(右二)等的合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