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佟麟阁灵柩曾秘葬8年

标签:
文化读书随笔芦沟桥事变抗日名将佟麟阁王慎之谢正凯柏林寺主持杂谈 |
(1935年,佟麟阁将军与妻子彭静智、次子佟兵在张家口的留影)
《佟麟阁将军殉国之后》一文,源于罗学蓬先生对抗日名将佟麟阁将军三女儿佟亦非及其丈夫熊先煜的采访。
“次日(1937年7月30日——白梅月下客注)早上,王慎之与寄居在佟府中的将军的一个老卫士谢正凯和北平市红十字会的人一起出了永定门。刚刚经历过杀戮的战场,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他们在东面的一块麦地里找到了佟麟阁将军的尸体。将军双腿被机枪子弹打断,头部被炮弹炸烂,全身血肉模糊。两人忍悲迅速将忠骸运回了佟府”,“亲人们把将军的遗体迎进西花园大客厅”并整容、装殓、入棺。
为防止日军进城后搜寻将军遗体和避免汉奸捣乱,王慎之再次建议,将军遗体厝往柏林寺前,“最好替将军暂时改名换姓”。
不想,这一提议,遭到了将军长女佟雅农的激烈反对,理由是:“父亲活着面对日军的飞机大炮尚宁死不屈,人归天了,为国尽忠,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还要改名换姓,这样做对得起我父亲、对得起精忠报国的烈士吗?决不能改名换姓!”。
最后,深明大义的将军夫人彭静智,对子女与家人进行了教育与开导,“北平已危在旦夕,如果北平失守,日军进城后肯定要来一个大搜捕。他们抓谁呀?还不抓我们这些痛打过他们的二十九军的官兵和家属吗?抓家属我们可以躲,可以藏,可是先生的灵柩不能躲避,我们有责任保护先生的遗体,决不能让他落到日本人的手里,被敌人拿去派用场。我同意慎之的主意,柏林寺既然可靠,改名换姓也无妨,今日改姓是为来日扬名,这样做是权宜之计。先生已经为国尽忠,我们活着的人也要为国尽义。保护好先生的遗体,就是我们生者为国家尽的一点义务”。
就这样,商议停妥后,“王慎之马上去柏林寺与住持联系,借用禅房。当晚(1937年7月30日当晚——白梅月下客注)10时左右,阖家老幼在沉沉夜色掩护下,提箱背包,扶柩离开了东四十条40号佟府”,“将军的灵柩上写着:王思源先生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