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并不完整

(20世纪30年代初聚集在周口店的中外地质学者,左一为裴文中)
□文/白梅月下客
以往的印象中,至今“下落不明”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是完整的,及至今天拜读了裴文中教授1979年4月所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回忆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文史资料精选·第六册》中国文史出版社)后,才知道,这个头盖骨其实也并不完整。至少,在出土的那一刻起即出现了“破碎”。
裴文中教授在这篇文章中回忆了整个头盖骨发掘的过程:“1929年秋季发掘工作开始后,我们挖掘的沉积层的体积渐渐缩小,我想可能快要见底了,工作也可以结束了。到11月底,已经降过小雪,天气寒冷。但忽然又发现一个很深的小洞。这个小洞的洞口到山顶有三十多米,初开始是个仅能容人的小孔。里面有一部分为砂土所填。当洞口初露时,我们不知深浅,由于我负责这项发掘工作,自己应首先下去看看,于是我就用绳子将腰系住,上面由许多人拉着绳子。下去之后,见洞内化石非常多。最后当拉我出洞时,看到离洞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发黑圆圆的东西,但并没有引起我的特别注意”。
这个当时“并没有引起”裴文中先生“特别注意”的“发黑圆圆的东西”,就是即将震惊世界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
裴文中教授接着记述到,“发现这个洞之后,我们又继续挖掘下去,逐步将洞口开大些。到12月2日下午4点多钟,挖掘到那个发黑圆圆的东西处,原来是个很完整的猿人头骨”。
也就是说,1929年12月2日下午4点多钟,当裴文中教授目测这个尚未出土的头骨时,还是“很完整的”,那么,为什么又说它并不完整呢?
问题出在裴文中教授“心情激动”下的操之过急、发掘方法“失误”上。
裴文中教授继续记述,“它一半在松土中,一半在硬土中。那时天色已晚,洞中光线不足,我们点上蜡烛继续工作,已经到了下班的时候还没有挖出来,我怕放在野外不安全,所以一定要在当夜把它挖出来。其实这个头骨在荒山野地已经有几十万年之久,再多放一夜又有什么关系呢?但当时我心情激动,无论如何也要把它挖出来”。
发现头盖骨的激动心情,今人完全可以理解。
“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后,天色更黑了,我决定用撬棍把它撬出。我知道这样做是危险的,但考虑的结果还是不能不这样做”。
接下来,失误果然出现了。
“果然用力一撬,把头骨撬下来了,但经这一震动,头骨的一部分破碎了,我感到很可惜。然而这个失误,却使我知道这个猿人的头骨有十毫米多厚,要比现代人的头骨厚得多”。
裴文中教授在这篇回忆文章中,忠实地记录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的发掘过程,从中,我们也能品出作者多年以后的丝丝遗憾,相对于至今
“下落不明”的这一结果,当初的“失误”,可谓瑕玉微斑。
北京人头盖骨的发掘,“代表了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从猿到人’学说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裴文中教授,功不可没。

[1929年发现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复制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