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高穴大墓”引发争议:都是猴急惹的祸

[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右)正在接受新华网独家专访——图片来源:新华网]
□文/白梅月下客
“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今天上午的《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接受新华网独家专访》时,主持人与王巍所长间有着下面的一段对话。
主持人:目前关于墓主的身份仍然在鉴定当中,距最终的结果出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还有什么工作要做?
王巍:这个发掘工作刚刚结束,真正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程序首先是对墓葬进行科学的发掘,发掘结束以后做详细记录,然后把这些遗物和资料进行整理,经过物理和化学处理后,再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所得出的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和判断。西高穴大墓旁边还有一号墓,也是同一时期的,应该把它也发掘完,整理完,由搞汉魏的专家集体对这个进行定性,那个时候才能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现在只是一个初步的认识,距断定有相当的距离。但是现阶段由于某些原因还有一些名称,推断是曹操的比较多,但不是最终结论。
同是在今天上午的《2009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公共考古论坛》直播时,对于“西高穴大墓”是否为“曹操墓”的问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称:我们是属于发掘的,这个问题需要有更高的专家进行认定,这种认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还有许多项目需要研究。
“西高穴大墓”考古发现,走到今天,由最初的表述为“曹操墓”到了现在的“曹魏高陵”,由最初的墓主人身份就是曹操变成了今天的慎重——“我们现在只是一个初步的认识,距断定有相当的距离”、“我们是属于发掘的,这个问题需要有更高的专家进行认定,这种认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还有许多项目需要研究”。
这种变化,回到了学术本应有的严谨正常轨道上来,固然令人欣喜,但,由此引发的争议呢?由此引发争议的人为原因呢?不能不令人反思。
假如当初河南省文物局不急于在北京召开专门的新闻发布会来向新闻媒体公布这一考古成果,再假如即便召开,那位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英民出言谨慎些,怎会有如此大的波澜?
冷门的考古,一时间成了万众瞩目的热议焦点,说到底,“西高穴大墓”(“曹操墓”)引发争议,都是猴急惹的祸。
附:《2009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公共考古论坛》上部分专家的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王巍]:目前我们可以说根据考古资料,这个墓葬很有可能是曹操的高陵,但是最后结论的提出不是现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王巍]:比较结论性的意见,会在我们经过充分的工作之后公之于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朱岩石]:曹魏时期的西门豹祠和北朝时期的西门豹祠到底是不是一个,这个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工作。
[古代人骨的鉴定和人类学研究张君]:我们对西高穴大墓男性个体测定评估一下,首先人骨材料保存差,不能提供DNA分析所需要的理想样本,多次盗墓已经不能排出古代和现代人的DNA污染。寻其后代也难以确保身份的可靠性,目前国内对古代DNA的Y染色体的分析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我们从男性个体DNA分析来推断是否是曹操的身份可能性不大,因为没有太大的可操作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