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这笔风流债,老来该不该偿还?
□文/白梅月下客
网友“天边的云朵”与我谈了其家庭事:父亲在年轻时,离婚找了自己的母亲。而今已是七十又几的父亲,年轻时凭借自己的才华与手艺,工作之余,几十年如一日,副业相伴,辛勤打拼,目前,已是小有所成,家境殷实。离婚时,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自己的两个哥哥,随母亲生活在了乡村。因为乡村、城市的差异,自小并未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本应所有的父爱,尤其是当年在计划经济下,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差异,使长大后的哥俩并未找到如城里人的工作,由此,也便倍加怨恨自己的父亲,以至多年来关系紧张,互不走动。
或许是老来思乡思亲的缘故,抑或是认识到了自己当年的绝情,血浓于水的亲情使这位老人欲认养渐已长大的亲孙子,聊做慰藉与补偿。但,这种做法,得到了同样是没有经济收入的母亲(与其父婚后并无工作,家庭主妇,全职太太多年)的反对,于是,老俩口为了子嗣、为了经济、为了财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感情危机,一度曾走向了离婚的边缘。网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日渐复杂的家庭关系已或多或少的影响了自己的工作。为此,十分苦恼,希望有人能够帮助其解开这个心结。
笔者听罢,除了规劝其保持中立,两边和稀泥,充当和事老外,暂无他法。而听其个人的说法,明显倾向于自己的母亲。均言清官难断家务,笔者总感到,这种一边倒的做法无疑是将自己与母亲捆在一起走向了父亲的对立面,换言之,是将自己的父亲推向了原本并不走动、近乎仇家的前妻及两个哥哥等所组成的阵营。
笔者对这位网友也丝毫没有隐瞒自己的观点——这是其父年轻时的一笔风流债。不是吗?两个儿子都有了的前提下,怎么可以抛下当时尚在乡村务农的前妻而去另找他人呢?这,不就是一个70年代版的陈世美(按照生活中却非史学的说法)吗?自然,陈世美是为了皇亲国戚的高攀。那,这位网友的父亲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其母年轻时的漂亮?抑或是交往越界后的不敢不离?既然离了,对生活在乡村中依靠务农为生、拉扯两个儿子长大的艰难前妻,就如此的绝情?就没有点滴的生活上的物质照顾与补偿吗?诚然,那时的收入均不高,再婚的妻子也没有工作,三口之家同样也要生活。但,笔者还是不仅要问了,如此做来是否太绝情呢?况且,副业的收入,多少不说,总可拿出些来去贴补两个儿子之用吧(别说是前妻了)?怎么将家庭关系处理的如此之糟呢?再婚之妻此时的反对,应该说与自己多年没有见到丈夫的贴补,事感突然有关。这,也似乎旁证了网友之父当初的没有这么做。话说回来了,这种情况下,网友母亲的此时反对,对于良心发现后的自己的丈夫来说是否显得有些苍白与徒劳呢?是否也该从自身找些原因呢?如果自己能够看开,毕竟是自己的介入使丈夫告别了前妻与两个儿子,毕竟是自己从别人手中夺走了本应属于他人的丈夫,此时做出让步,鼓励并促成自己老年的丈夫去认养自己的孙子,结局还会是这样吗?
笔者之见,两位老人身上,其实都存在着风流债的问题。
那么,请教师友们:年轻时的这笔风流债,老来该不该偿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