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令人肃然起敬的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

(2009-04-19 23:24:22)
标签:

文化

历史

读书

随笔

爱德华·沙畹

《史记》

司马迁

杂谈

令人肃然起敬的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

 

令人肃然起敬的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

(1907年爱德华·沙畹于山东灵岩寺墓塔林中的留影)

 

□文/白梅月下客

 

“吃了泰山不谢土”为鲁地的一句俚语方言。看过恁多他所拍摄的老照片,却只知其名为沙畹。在以往的错误印象中,沙畹是一名旅行家或者一名摄影师,及至今天看了他的生平简介,方知此公的全名为Edouard Chavannes,中文译名是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1865—1918)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者。他在东方语言学院学习汉语,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一生治学谨严,涉猎广泛,著述博大精深,曾致力于司马迁《史记》的翻译,研究考察过中国的佛教、文物、碑帖,钻研过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中国地理、道教等且成就斐然。

 

这位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汉学大师1865年出生在法国里昂的一个新教徒家庭,1889年,以法国驻华使团译员的身份前来北京。来华后,在清朝驻法使馆参赞唐夏礼的帮助下着手翻译《史记》,并把其中一部分译成法文加以注释,名为《司马迁的传体史》(Ies Mèmoires historiques de Se-ma Tsien)五卷。1893年奉命回国后,主持巴黎法兰西学院“汉语及满语语言和文学”讲座,成为该讲座自1814年开办以来的第四位教授,时年仅28岁。沙畹在北京完成《史记》的全部译文,原稿现存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1907年第二次来中国时,沙畹对中国北方——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诸省进行了考察。尤其是在龙门和云岗石窟地区,于考古、碑铭方面取得了重大收获,从而成为第一个系统考察这些石窟的人。

 

考察时,沙畹还登上过泰山,发表了关于东方之巅祭祀的专题论文《泰山:中国的一种宗教崇拜专论》(1910),由于汉学研究成绩的出色,1916年,沙畹当选为英国皇家亚细亚协会会员,一战爆发后,当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时,他作为译员以流利的口语接待了中国的政治家代表团。离开人世前几个月,他还在索邦神学院的大阶梯教室发表了题为《中国人的一些道德思想》的演讲。

 

 

作为一名史学家,爱德华·沙畹最主要的、最大的贡献是翻译中国古代史学巨著《史记》,尽管由于其研究范围过广,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对《史记》的译注和研究,致使这部巨作没有最后完成。但,对于一个法国人来讲,能够对中国的国学如此的感兴趣,并首先向世界推介这部“无韵之离骚”已是十分难得与令人肃然起敬的了。

 

1918年,正值他的研究最有成果之际,沙畹不幸在巴黎去世。

 

对照这位已去的法国汉学家,作为当今的国人,应当为没有细细研读过《史记》而感到汗颜。感谢爱德华·沙畹!感谢沙畹今天留给国人的一幅幅老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