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之谜

□搜图/制作/白梅月下客
围绕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至今有七处地方于学术界没有形成共识,成为白梅月下客倍感兴趣与好奇的地方。
有资深者将这些予以了归纳,概括为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谜”:
第一谜,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
但究竟来自何方?
第二谜,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第三谜,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
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
第四谜,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第五谜,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第六谜,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谜,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

青铜立人像
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1厘米
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整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大部分接铸而成。立人像头戴莲花状(代表日神)的兽面纹和回字纹高冠,后脑勺上铸有一凹痕,可能原有发簪之灯的饰物嵌于此。身着窄袖与半臂式右衽套装上衣三件。人像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上佩方格状类似编织而成的“绶带”,“绶带”两端在背心处结襻,襻上饰物已脱。衣左侧有两组相同的龙纹,每组为两条,呈“已”字相背状。人像衣服右衽前后两边各有竖行的两组纹饰图案,一组为横倒的蝉纹,另一组为虫纹和目纹(甲骨文和西周金文蜀字是由目和虫组成)相间的纹饰。中间一层为V形领,短袖。衣左背后有一卷龙纹。最里一层深衣分前后裾,前裾短而平整,后裾长,两侧摆角下垂近脚踝。在前后裾上有头戴锯齿形冠的兽面纹。脚戴镯,赤足立于兽面台座上。
青铜鸟
高33.9厘米,宽19.3厘米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铜鸟腿及尾部残断无存。大头,头较圆,沮颈,圆眼,方钉状尖喙。头上冠羽呈方板状,冠后端下垂。翅羽较小,尾羽较长且下垂。颈及前胸饰鱼鳞纹,腿残存部分外侧饰卷云纹。

青铜人面具
高25.5厘米,宽42厘米
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脸宽短,宽额,三角形鼻,鼻梁短直,鼻头肥大,长方形耳廓,饰云雷纹,耳垂穿孔。长刀眉,杏眼,方颐,阔口,闭唇,嘴角下钩,下颔向前斜伸。额正中及
耳上下各有一个穿孔。

青铜太阳形器
直径84.5厘米
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这种近似车轮的青铜器件,考古学者认为是太阳神崇拜的象征物,被称作太阳形器。器中为圆凸形,周围有五芒,呈放身状,芒外有一周晕圈。有圆凸中心及晕
圈上各有一小孔作固定使用。

金面罩铜质圆顶人头像
高45.8厘米
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圆头顶,倒八字长眉,杏核状丹凤眼,蒜头鼻,阔口,闭唇,宽方颐,长耳,
耳垂穿孔。金面罩已残。

青铜跪坐人像
高14.6厘米 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
宽脸,方颐,云雷纹坚直方耳,耳垂穿孔。圆眼,正视前方,张口露齿,神态严肃。头发从前向后梳,再向前卷,上有发套,似作扁高髻。上身穿右衽交领长袖短衣,腰间系带两周。下身着犊鼻裤,一端系于腰前,另一端反系于背后腰带上,
脚上套袜,两腕上各戴二镯,双手抚膝,坐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