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谯周有无过?

(2008-08-14 12:10:49)
标签:

《三国志》阅读

文化

历史

随笔

谯周

刘禅

易中天

杂谈

    谯周
 
    □文/白梅月下客
 
    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品三国·无力回天》一讲中,视谯周为“通儒”、“大儒”,对其劝降刘禅,提出了是政治立场不同的“政治问题”,不是“道德品质问题”的观点,同时认为,将政治问题当做道德问题是一种肤浅的历史观。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如易先生所言,蜀国分为了荆州、东州、益州三个政治集团,谯周的劝降是站在“天下一统”的角度而为,“蜀汉早就该亡”,谯周之作为,纯属个人政治立场不同。而事实上果真如此吗?易中天先生在讲坛中也多次提到了几等几等臣民的事,谯周的劝降敢说没有改变自己“三等臣民”现状的毫厘私心?既有私心,谈何一心为天下济苍生?既不为济苍生,劝降问题能说不是道德问题,小人作为?
 
    以笔者愚见,似谯周这等“通儒”、“大儒”,断不会无政治前瞻性,与其说谯济苍生,倒不如说周老谋深算,说白了,谯周是早就看透了诸葛亮去后的政局的,蜀汉降魏乃迟早之事,自己政治上的出头之日也就在于“审时度势”的一赌——劝降刘禅。事实上,也果真如是,蜀汉降魏后,“荆州集团的人”大都被“调往了魏国中央”,“蜀人治蜀”的局面得以实现,而非荆州集团的益州人谯周,也由那“三等臣民”,摇身一变,成了降魏的功臣,先是司马昭封其为阳城亭侯(“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三国志·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后晋代魏,武帝几次加封,官至骑都尉、散骑常侍等职。据此不难看出,谯之劝降,首为一己之私,至于蜀人受益一说,不过是客观存在,而“济苍生”之“雅号”,则更成了搂草打兔子——捎带
 
    同属一个政治集团,政见可以不同,倘政治立场不同,不啻。汪兆铭投日卖国尚且回避了立场一说,只扯那政见不同做遮羞布,谯周劝降,易先生竟称做了政治立场不同!够大胆!
 
    出自谯周门下的陈寿,无论其《三国志·谯周传》作的再怎么好,其师仍难逃“劝降罪人”的千古骂名谯周的劝降刘禅,既是政治问题,更是个人的道德品行问题。抛开道德谈政治,抛开政治谈道德,任何孤立的一面看待,都是肤浅
 
    至于说到蜀汉的灭亡,倒不如温庭筠老先生的诗中说的好: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