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最早发明了我国古代的举报箱

(2008-08-10 14:21:14)
标签:

《旧唐书》阅读

文化

则天皇后

武曌

垂拱二年

初置

随笔

杂谈

    最早发明了我国古代的举报箱
 
    □文/白梅月下客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今人的共识,正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领域。除了听之外,获得信息的手段还有多种,举报箱的设立便是其中的一种。那么,是谁最早发明了我国古代的举报箱呢?
 
    追根溯源的话,这一功劳,应该记在则天皇后——武曌的头上。
 
    据《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载,垂拱二年(686)春正月,“皇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以皇太后既非实意,乃固让。皇太后仍依旧临朝称制,大赦天下。初令都督、刺史并准京官带鱼。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显然,武则天是为了自己的皇权不受到来自李唐王朝皇族与旧臣的威胁,才别出心裁的设置了“匦”,以便群臣上朝时不便大庭广众下说的话与事,可以通过这一形式自由的上达。这个“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匣子”,便是我国最早的举报箱了。
 
    这样的一个“匦”,又是用什么样的材质而作?又是由什么人来负责管理的呢?
 
    据《旧唐书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一卷载,“天后垂拱二年,置匦以达冤滞。其制,一房四面,各以方色,东曰延恩,西曰申冤,南曰招谏,北曰通玄。所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盖古善旌、诽谤木之意也”。
 
    “匦”有着四面,投书的称谓与用途也不一,我们今天的人们真是叹服古人的聪明了,这种举报箱显然不是挂着的,既然不是挂着的应该是立在朝堂之上,因此也便有着专门的人员——“知匦使”负责来管理了。
 
    还是此卷载,这种“匦”,虽经历过唐玄宗天宝九年(750)改名为“献纳”、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名曰匦”的称谓之变,但自从垂拱已来,武则天朝与以后的李唐王朝始终“常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遣一人充使,受纳诉状。每日暮进内,而晨出之也”。
 
    “匦”的材质,当为铜制。其设置,演变至今也便成了我们今天的举报箱了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