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311816013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通吃与痛斥——余秋雨先生《西天梵音》一文读后感
(2008-07-22 12:43:47)
标签:
文化
余秋雨
《西天梵音》
一文读后感
佛教
中国传统文化
随笔
杂文杂谈
通吃
与
痛斥
——余秋雨先生《西天梵音》一文读后感
□文/白梅月下客
一种学说面前,人,其实很难做到中立,要么,先入为主的为其吸引,而后由浅入深的研读、深入、进而放弃自己原有的看法,最终改做了顶礼膜拜,自觉不自觉的充当起了这种学说的护法使者,遇有他人反对之言论,便义愤填膺的著文、论辩、批驳、批评甚或讥讽、批判,不允许别人持有反对意见,自认此学问,为真学问,至深至明至理,世间一切惟此为大;要么,初见之时,观点不一,便嗤之以鼻,纵然你说的再天花乱坠,我也认为好不到那里去,听信这些,纯属光环崇拜下观众读者自身幼稚的表现。
这种说法或言论学说里面,究竟有多少是对的,多少是错的?值得我们去质疑、探究与辨析。首先,这种学说或说法出炉,究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需要我们自问。既不能不加质疑的照单全收通吃,亦不可一无是处的痛斥。
今日午,读余秋雨先生的《西天梵音》(7月22日新浪博客首页上的标题为《余秋雨:中华文化承受得起佛教吗?》)一文,笔者生出了如上的感慨。余秋雨先生的《西天梵音》一文,一路读来,文笔确实优美,尤其是谈到佛教史上的取传经文、灭佛、崇佛等历史事件时,笔者还真是有了“此文读罢,他人佛史之文不必观”的感觉。接下来,余秋雨先生的“
人类最勇敢的脚步,往往毫无路标可寻
;人类最悲壮的跋涉,则以白骨为路标”一句,更是让自己深感学者的思想哲理之深。
人与人的思想境界,确乎不同。因此看法也便不同。余秋雨先生谈到,“
从法显到玄奘,还应该包括鸠摩罗什等等这样的伟大行者,以最壮观的生命形式为中华大地引进了一种珍贵的精神文化
。结果,佛教首先不是在学理上,而是在惊人的生命形式上契入了中华文化。
平心而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是缺少这样壮观的生命形式的。有时看似壮观了,却已不属于文化
”。
读文到此,笔者匪夷所思了,出现了几个苦行的僧人,余秋雨先生的感动自不必说了,怎么两者一比较,
中华传统文化就“本身是缺少这样壮观的生命形式的。有时看似壮观了,却已不属于文化”了
呢?照此思维走下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壮观只是了“看似”
?
余秋雨先生还谈到,“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广大民众对于佛教的认识,往往是通过一批批和尚、法师、喇嘛、活佛的举止言行、服饰礼仪获得的
。一代代下来,僧侣们的袈裟佛号,成了人们感知佛教的主要信号。他们的德行善举,也成了人们读解信仰的直接范本。
佛教从释迦牟尼开始就表现出人格化的明显特征,而到了遍布四方的僧侣,更是以无数人格形象普及了佛教理念
”。
读文于此,笔者忽然想起了相声《八扇屏》里的一句——“可不吗,你竟拣了这厉害的讲,那尿炕的你一个也没说啊!”
僧侣的人格形象就是如此的伟大?如此的超凡脱俗,超过了红尘中人
?
余秋雨先生还谈到,“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也非常强大,但
佛教的僧侣并不是神职人员,他们不承担代人祈福消灾、代神降福赦罪的使命
。
佛教僧侣只是出家修行者,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和洁净的生活向广大佛教信徒作出表率
”。那《水浒传》中的如海和尚,与那潘巧云偷情,不是借了做法事的名义?
莫非是施耐庵缺乏创作时的生活体验?抑或在有意丑化僧侣
?
余秋雨先生在文章的后一部分谈到,“
台湾经历着如此复杂的现代转型和内外冲撞,为什么仍然没有涣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佛教
”。其他的重要原因,余秋雨先生是没有去深入探究呢?还是不便直言
?
“涣散”了的莫非都是因为没有重视佛教所致
?
余秋雨先生的《西天梵音》一文,最后谈到,“
无论是星云大师还是证严法师,或是另一位我很尊重的佛教哲学家圣严法师,做了那么多现世善事,却又把重心放在精神启迪上
。他们充分肯定人间正常欢乐,又像慈祥的人生导师一样不断地向现代人讲解最基本的佛理,切实而又生动地排除人们心中的各种自私障碍,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大量的恶性冲突。他们在当今各地受到欢迎的惊人程度,已使佛教发出了超越前代的光华。
由于他们,我不仅对佛教的前程产生某种乐观,而且也对世道人心产生某种乐观,甚至,推衍开去,又对中华文化产生某种乐观
”。
中华文化今天就是那样的不容余秋雨先生乐观吗?将中华文化的乐观非得要寄托与捆绑在僧侣们的身上吗
?
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其两面性。中立而公正的对待,有所舌有所不舍的接受,既不能不加质疑的照单全收通吃,亦不可一无是处的痛斥,当为每一个初始接触者,预先所应持有的态度。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D”日——最长的一天
后一篇:
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方10舰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