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马光的“不能为四六”

(2008-07-03 17:57:12)
标签:

《宋史》阅读

《资治通鉴》

翰林学士

司马光

文化

读书

随笔

杂谈

    司马光的“不能为四六
 
    □文/白梅月下客
 
    年少时的司马光,曾“持石击瓮”,砸缸救同伴,其机智故事也曾于北宋时的“京、洛间画以为图”,广为传诵。而当熙宁初年(1068年),其49岁,宋神宗欲擢升其为翰林学士之时,司马光竟称自己——“臣不能为四六”。


    陕州夏县人司马光,1019年生,1086年卒,字君实,号迂叟,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我们今天的人们,最早了解司马光,多来自三个不同的方面——司马光砸缸、王安石变法、《资治通鉴》的编写等。而司马光之所以能够为今人所认知,恰恰是与其“不能为四六”,大有关系。


    那么,司马光的“不能为四六”,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一卷载,嘉祐七年八月,在司马光的力主下,自身已“不豫”而“国嗣”尚未立的宋仁宗,终于下定了决心,立濮安懿王允让的第十三子赵曙(后赐之名)为并非己出的皇太子,仁宗驾崩后,宋英宗赵曙即位,四年后,英宗去世,其子赵顼登上皇帝宝座,这位即立新君,便是宋神宗。


    即位之初,或出于感念先父的皇位得坐,或出于其他缘由,宋神宗,欲擢升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的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想,“光力辞”。大惑不解的宋神宗说道:“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结果,司马光回答:“臣不能为四六”。


    四六骈句,代指文学,是司马光没有文才吗?


    还是此卷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且不说司马光入仕后的奏章简牍、散文笔赋,但就其年仅七岁时的表现,以及凭自己的真才实学“中进士甲科”而非“乙科”,就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了,司马光怎会“不能为四六”?!!!


    司马迁的谦逊,使其有了如上一语。在自己的“力主”下,宋神宗的父亲宋英宗得以并非嫡出的从宋仁宗手中接过了皇帝的权杖,按说,新君初立,作为报恩也好,作为其他也罢,自己做翰林学士,无论从自己已有的政治学识,还是有功于宋英宗来讲,都没有什么客气话需要多讲的。不辞而接受,也没有人会怪罪,可司马光,此时,偏偏由过去的“力主”变成了今天的“力辞”,不仅如此,在宋神宗进一步追问原因时,并自言“臣不能为四六”,这是何等的谦逊???!!!


    我们今天的人们,取得了点滴的成绩,搞出了些须的名堂,便沾沾自喜,唯我独尊;稍微有功于国家,有助于他人,便希冀奖励与回报。。。如此作为,与司马光老先生的“臣不能为四六”相较,真个是天壤之别啊!!!


    司马光,一生共经历过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为官曾达御史中丞,而其最大的贡献则莫过于《资治通鉴》的主持与编写,其严谨治学、谦逊待人、淡薄名利的学风与为人,永远值得后人所尊崇。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