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禹偁的“沙汰僧尼”观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山东巨野人。北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世为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
——题记
□文/白梅月下客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曾经历过崇佛、灭佛的多次变故。佛教究竟有多大的文化内涵,想必,仁者见仁。北宋时的著名诗人、散文家王元之,曾于宋真宗朝上书皇帝赵顼,力主“沙汰僧尼”。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二》载,宋真宗即位后,王元之“迁秩刑部,会诏求直言,禹偁上疏言五事”,这五事之一的第四件便是“沙汰僧尼”事。
王禹偁在自己的上疏中写到:“夫古者惟有四民,兵不在其数。盖古者井田之法,农即兵也。自秦以来,战士不服农业,是四民之外,又生一民,故农益困。然执干戈卫社稷,理不可去。汉明之后,佛法流入中国,度人修寺,历代增加。不蚕而衣,不耕而食,是五民之外,又益一而为六矣”。
士农工商,是古代的“四民”,春秋战国时期,兵农区别不大,有点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民兵”。自秦以来,“兵”,作为独立的一个社会阶层出现了,军队为了“卫社稷”,而放下了锄头执起了“干戈”,“理不可去”。即便这样,还是于原初的“四民”之外,平添了一民,“故农益困”。王元之的上疏,虽为统治者的江山社稷而考虑,但还是有着其“使疲民无耗”的体恤百姓一面的。基于如上的认识,王元之进一步指出了佛法传入中国后的弊病问题——“度人修寺,历代增加”。度人修寺,自然是佛教在中国繁荣兴盛时期的产物,而僧尼“不蚕而衣,不耕而食”,却也是时事。
为说明僧尼“不蚕而衣,不耕而食”的社会弊病所在,王元之在下面的文字中用到了算账对比的办法,以建言宋真宗。王禹偁写到:
“假使天下有万僧,日食米一升,岁用绢一匹,是至俭也,犹月费三千斛,岁用万缣,何况五七万辈哉。不曰民蠹得乎?臣愚以为国家度人众矣,造寺多矣,计其费耗,何啻亿万”。
度人众,造寺多,佛祖就显圣有灵的保佑大宋王朝吗?就保佑大宋王朝的天子与子民们安康长寿吗?接下来的文字中,王元之可谓斗胆直言,讽谏到了妙处:
“先朝不豫,舍施又多,佛若有灵,岂不蒙福?事佛无效,断可知矣。愿陛下深鉴治本,亟行沙汰,如以嗣位之初,未欲惊骇此辈,且可以二十载,不度人修寺,使自销铄,亦救弊之一端也”。
先朝,也就是宋太宗赵匡义朝,施舍不可谓不多,而为什么依旧国家无福以至契丹来犯、“干戈不息”、“水旱螟蝗,殆遍天下”(《宋史卷五本纪第五》)呢?又因何宋太宗本人也无长寿之福而“年五十九”便寿终正寝了呢?
质疑后,王禹偁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愿陛下深鉴治本,亟行沙汰”。考虑到宋真宗赵顼刚刚即位,需要点人气,“未欲惊骇此辈”的事实,作为缓冲,王元之同时提出了“二十载,不度人修寺,使自销铄”的治标建议。
笔者通观这一上疏,王禹偁虽遭女僧道安诬讼徐铉案之牵连而曾被贬过官,但疏中却并无对僧尼之恶感,只是感到僧尼寺院不宜度人众与建寺多。此篇上疏,虽为宋时之文字,但内里之“使疲民无耗”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佛教的思想,今人仍有借鉴之必要。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