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喜怒专刑赏的北宋宰相赵普
□文/白梅月下客
普通人间,凭个人感情好恶而随意赞扬或诋毁一个人;掌权人中,以喜怒自我来做标准而擅权赏罚一个人,多为今来古往之常见现象与通病。而北宋时,位高权重的宰相赵普,处事以国为重,敢于犯颜直谏,正派公道,堪称此方面——不以喜怒专刑赏的典范。
《宋史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十五》载,赵普,幽州蓟人,字则平。为人沈厚寡言。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永兴军节度刘词临终之时,“遗表荐普于朝”,由此,踏上仕途之路。此后,因陈桥兵变时拥立赵匡胤有功,而官拜北宋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枢密使、检校太保。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964年),为北宋宰相。前后十年间,赵普由一名后周的“军事判官”而擢升为北宋的宰相。
位高权重的赵普,并不以赵匡胤的“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而敢有丝毫的懈怠,史载,“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赵普的这一做法,固然是由赵匡胤疑忌功臣所致,而另一方面也说明赵普确实为人谨慎,随时有着奉诏入朝的应变准备。
赵普的谨慎却不等同于懦弱与不敢言,相反,赵普还曾几为国事,令赵匡胤大怒犯窘,最终却不得不归于公心,改弦更张。
是卷载,赵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一次,赵普奏荐某人为某官,赵匡胤却不批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还有一次,有群臣按理应当升迁官职,而赵匡胤素恶其人,不应允。赵普坚持为其请官,“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面对着这位耍赖的皇帝,赵普慷慨应对:“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理屈词穷的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在那个有狗也有皇帝的时代,一个宰相为了国事,而敢于犯颜直谏,的确需要非凡的胆识与过人的人品,而能够在皇帝几次大怒之后,仍为了正义而不避刀斧之祸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却非一般之官吏可比!!!
赵匡胤死后,赵普以开国元勋之功,于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初年,入朝,改太子少保,迁太子太保。在经历了政治上的一番“颇为卢多逊所毁,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
之后,为宋太宗良心发现,“册拜太保兼侍中”。
上任后的赵普,依旧“恶习”不改,“时枢密副使赵昌言与胡旦、陈象舆、董俨、梁颢厚善。会旦令翟马周上封事,排毁时政,普深嫉之,奏流马周,黜昌言等。郑州团练使侯莫陈利用骄肆僣侈,大为不法,普廉得之,尽以条奏,利用坐流商州,普固请诛之”。宋太宗听信谗言,怀疑大将曹彬“有轨,属普再相,为彬辨雪保证,事状明白”。事后,宋太宗赵匡义叹曰:“朕听断不明,几误国事”。
赵普,于淳化三年(992年)七月去世,时年七十一岁。赵普去后,宋太宗“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响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因出涕,左右感动”并“废朝五日,为出次发哀。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上撰神道碑铭,亲八分书以赐之。遣右谏议大夫范杲摄鸿胪卿,护丧事”。。。
宋真宗咸平初年(998年),再度追封赵普为韩王,并于次年下诏,“以普配飨太祖庙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