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印中为什么会出现“田”字型界栏之QQ网友答疑

(2008-06-19 16:25:35)
标签:

篆刻艺术

文化

随笔

杂谈

 秦印中为什么会出现“田”字型界栏QQ网友答疑

 

 

 

 秦印中为什么会出现“田”字型界栏之QQ网友答疑

 

 □文/图片制作/白梅月下客

 

 秦印中为什么会出现“田”字型界栏,一直是困扰自己并不得释怀的一个难题。下午,打开QQ,提示可以登陆SOSO问问,于是将这一问题贴上了请教栏。不过2分钟的时间,网友们迅即做出了回应。他们或引用他人文字或从自己的角度分别给予了解答。朋友们的热心相助,令己为之感动,尽管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最终的明确答案(解疑仍在继续中),但,对朋友们的一片真心,杨杰深致谢忱!!!为在以后的岁月中,领悟篆刻之妙,不负QQ网友的一片诚心,现将部分网友的解疑观点,辑录于下:

 

 网友“月千一夜”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网友“壹月land”:

“栏界与文字相辅相成,完美和谐统一,形成了雅逸爽畅的格调”。

 

                             秦印中为什么会出现“田”字型界栏之QQ网友答疑

 

 网友“SAKURA”

“印与书法的关系太密切,从商周开始,便有印的前身「鉥」的存在,「鉥」最早可能是用作标志的,后来因为实用,就拿来作交易上的信物、官方授与权柄的代表物,随着朝代的更替,文字的演变,「鉥」虽然名称变了,但用途确至今未易。所以由鉥印上文字,便可以探源书法的演变,也可以借着这方寸之物,将篆书的意态与神韵,保存了下来。

 书法艺术所以能提高,一方面是书体【行、草】的作用,但是另外一件促使书法美术性提高的原因,却是纸的发明与流行。没有纸,只靠竹木做的「简」书写是不能任意发挥的。而印章也在书法利用纸张为传写的工具之后,才由「封泥」的用途,改变成「濡朱」,由纯粹的信物变成与书法并列,钤拓之后,可以欣赏的文物了。到了元朝末年,王冕用软石【花乳石】制印之后,印才由铜玉一类的硬质材料,转变为可以由文人自己书写、自己刻制,不必再假手于工匠,借着刀的雕刻技巧,使「书」与「刻」融为一体,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甚至连古代所未有的意韵,也都能从石质印材中刻划而出,达到美术上所谓的一种高境界,于是篆刻便不再附庸于书法的范畴内,而坚强的站立起来,成为与「书」「画」鼎足而三的艺术了。所以我一直认为:纸的发明是书法的强心剂,而软石【寿石、青田、昌化等】的出现与使用,也促成篆刻艺术的成长与发达。

 

 章始于何时,虽不可考,但在商朝之际,已有印的存与使用,则是不争的事实。在那时代,无论官方与民间用印都一律称作「鉥」,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秦以前的印章中,尚未发现有印字的存在,于是我们就把这一个时期的印称之为「古鉥」。在古鉥中,鉥字的写法有好多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只有一个「朮」字而无其它边旁的,这一类我认为是比较原始的鉥字,也即是鉥之本字。第二类是从土旁作「朮」,第三类是金旁作「鉥」,从土从金是因为镕铜铸印,系先以土作坯而印的本身又是铜制的。这在当时六书的会意与指事已经通行之时,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始皇统一天下,自称天子,并用玉做玺,于是群臣平民均不敢再用鉥字,又因为自秦以后,天子之印,均用美玉制作,不再用铜,所以鉥又从玉为「玺」了。天子既然以玺为专用词,士大夫及平民阶层便以「印」字代替了「鉥」,便成了后世通称的「印」了。


    汉代沿用秦朝制度,天子之印称玺,平民称印,或「印信」、「信印」,但太守将军食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称为「章」,于是印的名称又多了一个「章」字。汉祚八百余年,印章的流通甚广,印的制度也颇为完备,所以后世多将印与章合称为「印章」。

    隋唐的印,虽然仍沿袭汉代的制度,但到了武则天作了女皇帝之后,她认为「玺」字与「死」字音近,把天子所用的「玺」改为「宝」。于是从她以后皇帝便均将自己的印称之为「宝」了。在民间,因为印已由「封泥」变为「濡朱」,同时由于纸的发达,在洁白的纸面上钤盖了朱红的印章,非常悦目,于是便称为「朱记」简称为「记」。

    宋代以前,印的用途,已逐渐扩大了范围,文人读书的书斋和其它轩馆,也常刻一方印来表明,斋馆印于是大事流行。到了宋代,许多人更有将自己收藏的书籍与书画上,加盖自己印章的习惯,因为钤盖的对象是「图」及「书」,所以就又称之为「图书」。后来人们又把印,称为「图章」,便是由此蜕变出来的。
元代为外族入主中原,许多制度文字,对他们不能适应。在印章方面,他们又不能建立比汉人更完整的制度,当然只有因袭宋人的办法,但时常在汉文之外另加蒙古文。在民间更流行画押,如同现代的签字一样,他们把「押」铸成印,大多数是长方形,上面是个姓氏,下面是自己的一个「花押」,我们称之为「元押」。元押中当然有好多是蒙古文的,但其中汉人所用的大多数在姓氏下,刻一个蒙古文的「记」字。这恐怕也是受到「朱记」的影响吧!

    明代沿用旧制,但临时性官吏,官方颁发的官印称之为「关防」或「条记」。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的。
清朝篆刻的风气大盛,治印成为文人的一种嗜好,因为流行太广泛了,于是便有人将印叫做「戳记」「戳子」「手戳」。表示这种物品,蘸了印泥后,一按即起,非常方便,但也就越来越通俗了。

 

 秦及汉初的私印,均较官印为小,其大小与古小鉥相若,所用文字,多是小篆,偶亦有秦以前六国篆法,要皆笔意细挺,扶疏自然。有的与近世刀刻意味相同。我们若用很简胲的字眼来批评历代的印章;则周鉥重「质」、秦印重「意」,汉印重「形」,隋唐重「态」。所以凡能体会秦印中的意味的,应该是对印已有当相的了解了,因为意韵是比较难于领悟的

 

 至于半通印则官私印均有,常见者多私印。官印中用半通印者,皆官职卑小,不能用方寸之印,而用半通之铜。”( 《篆刻探微》 作者:王北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