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范蠡伪君子  勾践不小人

(2008-05-11 13:39:01)
标签:

《史记》

勾践

君子

范蠡

小人

历史

文化

休闲

杂谈

 范蠡伪君子  勾践不小人

 ——力主灭吴的范蠡其实是一个小人

 

 □文/白梅月下客

 

 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今人多已详知,越国灭吴后,范蠡劝大夫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话,今人亦多会背诵。范蠡,俨然一幅淡薄名利的智者面孔,但你仔细阅读了《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一卷后,范蠡更给人一不仁、不义、不忠、心狭的小人形象。相反,勾践更似君子。

 

 

   范蠡的劝谏勾践与伍子胥的直谏夫差,迥然不同

 

 

 与其说范蠡是为了越国而力主勾践不赦夫差,莫如言是为其个人报私仇、捞己曾“为质於吴”的面子。范蠡的劝谏勾践与伍子胥的直谏夫差,迥然不同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一卷载,勾践立为越王后的“三年”,吴越相争,吴王夫差困勾践于会稽,范蠡出谋诈降吴国,勾践遣大夫种为使乞降。第一次“吴王将许之”之时,伍子胥“言於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大夫种没能得到应允,只好返回,不过,此行不虚,大夫种发现了吴国太宰嚭乃一贪财误国之人,于是与越王勾践商议后,再返吴国,一番打点后重新乞降,在这第二次“吴王将许之”之时,伍子胥依旧“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可惜的是,“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作为投降条件之一,越王勾践“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於吴。二岁而吴归蠡”。

 

 范蠡得归的原因不详,但,与大夫柘稽相比,“二岁而吴归”,理应感激吴国,感恩吴王伍子胥“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的进谏再度提起,夫差不是反驳而是听信,不是不忍而是残忍,范蠡,终不得归。没有被夫差杀掉的范蠡,是怎么对待这位吴王的呢?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一卷载,“吴王(夫差)北会诸侯於黄池”之时,越王勾践的第一次复仇之战乘隙而动,“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的越国,在“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於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於姑苏之山”。当年,“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於会稽。吴王追而围之”困勾践的历史一幕再度重演了,只是所围的对象,正好掉了个个。

 

 夫差也想到了自己当年的“赦越,罢兵而归”,也想到了当时越王勾践的“乃令大夫种行成於吴,膝行顿首”,于是,“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於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

 

 此时的越王是怎么一个反应呢?此时的范蠡又是怎么来“报答”这位吴王的曾经不杀之恩呢?

 

句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戹乎?’句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於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使者泣而去句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越王勾践的“不忍”、“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的做法与范蠡的“君忘会稽之戹乎?”、“鼓进兵,曰:王已属政於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反差对比。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况非吴国侵?!

比较勾范两人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孰仁孰不仁,孰大量孰心狭,一目了然。

比较伍子胥进谏之时明确点开“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的不赦理由,与范蠡的这次君忘会稽之戹乎?”、“乃鼓进兵”的灭吴说法与做法,孰公孰私,昭然若揭。

 

 

           范蠡,一僭越不忠之小人

 

 

 范蠡曾如此评价自己的越王,“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勾践果真如此吗?

 

 通观《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一卷,除越王勾践信人谗言,赐大夫种自杀外,找不到任何越王“不可与共乐”的例证。

 

“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这件事发生也是发生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句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之后试想,一个可以“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之地、“葬吴王诛太宰嚭的人,怎会容不下一个范蠡与一个大夫种???

 

范蠡凭相断人,不足为凭自己有着操纵越王之心,而勾践不为其操纵才是其最终离开越国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述,勾践在夫差请降的问题上,尚在犹豫不决之时,范蠡即“乃鼓进兵,并假托越王的名义,“曰:王已属政於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如此一个野心勃勃、僭越职权的人,搁在谁人手下谁不提防?见自己操纵越王的目的终不能达,便反咬一口,鼓动大臣分裂离去,这才是不忠小人——范蠡的本来面目。

 

范蠡伪君子,勾践不小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