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萧规”虽“曹随”,曹参萧何实不睦

(2008-05-03 11:10:44)
标签:

《史记》曹参

萧何

有隙

萧规曹随

历史

文化

休闲

杂谈

 

“萧规”虽“曹随”,曹参萧何实不睦

 

 □文/白梅月下客

 

 萧何与曹参,生前并不合睦,但当临终前孝惠帝向其问起“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时,萧何却回答“知臣莫如主”,孝惠帝再次明确征询意见“曹参何如”时,萧何 “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萧何辞世后,曹参接其任——“萧规曹随”。

 

 发生在萧何与曹参这两人身上的奇特人际关系现象,颇耐人寻味,透过这两人间的关系,又会给我们一什么样的人生启迪呢?

 

 萧何与曹参,本为沛人同乡与沛吏同事,后者“秦时为沛狱掾”,前者则“为主吏”。

 曹“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

 

 两人间的不睦,是从何而来呢?

 

 据《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载,汉五年刘邦“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当“高祖以萧何功最盛”之时,“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在刘邦举了一个打猎时“功狗”与“功人”的例子后,“群臣皆莫敢言”。

 

 这“莫敢言”,却不等于就是服了气。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时,群臣“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而刘邦“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的一席话后,刘邦就势找了个台阶,“曰:‘善。’於是乃令萧何第一”。

 

 刘邦的这一令,不仅确定了两人之间的位次,同时也“令”出了两人间的不睦。萧何与曹参,在论功行封到自己时,谁也没有丝毫的自我谦让,在对“萧何功最盛”质疑并加以贬低时,曹参曾位列其中。

 

 有隙的两人,同为侯爵,同侍西汉朝。

 

 萧何之功,在“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时,“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在追回韩信并推荐其为大将军,在楚汉相争时“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计户口转漕给军。。。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汉王失军,更在西汉朝建立后政令的推行与使民休养生息上。

 

 曹参之功,重在武略,据《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载,“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萧何以文治,保刘邦后勤安然无恙,曹参用武功,助高祖除敌定反平天下。

 

 两者,均属居功甚伟之人。

 两者,又同属知根知底之人。

 两者,更属以国家大事为重之人

 

 从前面的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孝惠帝征询萧何的意见时,萧何以“知臣莫如君”一句作答。可见,萧何虽没有直接点出自己心目中的接班人,但深信孝惠帝一定会想到是曹参。如果萧何因两人间有隙,是可以在孝惠帝提出“曹参何如”后而反对或另提人选的,并不需要“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对萧何去世前,一定会保荐自己接任,曹参更是深信不疑的:“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由此可见,曹参对萧何的了解,绝非一日,两人之间,尽管有着私人嫌怨,但曹参对萧何的人品却没有丝毫的怀疑,因此也便无自己政治前途上的点滴之忧。

 

 两个有隙的功臣在各自的心中夸赞着对方,两个以社稷为重的人同时忘却了彼此间的私人嫌怨,因此,才有了“萧规曹随”的千古美谈。

 

 竞争是难免的,对手间的不睦也是正常的,大事面前,更见人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