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重庆十七门之十六:望龙门·太安门

标签:
太安白象二府城门倪斯蕙龙门杂谈 |
南晓画
提起望龙门人们是耳熟能详的,重庆人大都知道望龙门泛指的是望龙巷、望龙门码头与解放东路相交处附近一带。名气不算小的望龙门,历史渊源却很短促,寻遍明清两朝的史籍文献,全无鱼鳞半爪的点滴踪迹。实属年轻的望龙门,历史上究竟姓啥名何呢?
原来历史上,望龙门处确实有道城门,戴鼎筑石头城时为配景,特地在太平门旁边设了道闭门,取名叫“太安门”。太安门虽然是道闭门,城内却有几处古建筑十分耀眼显赫,二府衙、县文庙、城隍庙、巴字园、白象寺,错落有致,气宇非凡。
二府衙是清代重庆府同知署,自有几分肃静森严的官家模样。县文庙是学宫,读书人常来此烧香磕头,求的是文登魁首,金榜题名。城隍庙供的是被人们神化的城市保护神,渝城市井人家来此了却的是心愿期盼。巴字园,乃明代邑人官至户部侍郎的倪斯蕙的别墅,气派宏大,蔚为壮观,别有风韵。倪斯蕙还飞笔落毫,自撰一联语:“窗临巴山真成字,家对龙门好著书。”此联语,巧妙将殷富家园与山水名胜融汇其中,对仗工稳,堪称绝妙。
白象寺,明代以前就有了,寺里有个白象池,还塑有一尊高大神奇的白象,自古就有“青狮白象锁大江”的民间传说。明清时期,从朝天门、翠微门、东水门,过太安门、穿白象街,可直达南纪门。因寺得名的白象街,那时是连接渝城长江一线城区东西两头的主要通道。
除却官衙、庙宇、别墅、院落之外,太安门地区还是古城重庆百姓人家口粮囤积地,城内的粮仓,接邻成排,米谷库满,“民以食为天”是大事,乡人为求吉祥平安,把米粮仓呼为“太平仓”。因是,戴鼎把此处的城门定名为“太安门”。民间里巷,遂有歌谣唱道:“太安门,太平仓,积谷利民。”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巴县知县孔毓忠突发奇思,他将巴县城区(即今天的渝中区境内)改编细划为二十九坊,城外附郭之区编为十五厢。在这次行政地域重组过程中,太安门地区被分别编为巴字坊、太安厢,太安厢辖地在城门外,但明显残存着太安门的痕迹。
1891年,重庆开埠,风生水起,白象街成为重庆城里最繁华热闹的街道,外国洋人亦趋之若鹜,把这里视作抢滩发迹的淘金乐园。上世纪之初,伴随着拆城围筑码头风兴起,太安门成了过江的主要码头。抗战时,桥梁专家茅以升在这里修起了全国第一条缆车道,极大地方便了南来北往的渡江旅客。
太安门,坐北朝南,与长江南岸的龙门浩隔河相望。龙门,指的是南岸长江边巨石上有宋绍兴年间题刻的“龙门”二字;浩,即江边水中的小港。是地,因之得名“龙门浩”。太安门早湮没,城门亦已拆除,于是人们便以方位、景点定名,将原来太安门周围兴建的街道,取名叫“望龙门”。
望龙门是新地名,不是重庆古城门名,“龙门”,是江南的景点名;“望”作动词解。所谓之望龙门,是指隔江远望对岸“龙门”的这个地方。太安门故地,故得一新名-望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