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井诗集《水仙如伊》评论代序文化 |
分类: 艺术批评 |
后载《淮安日报》:http://szb.hynews.net/harb/html/2011-06/08/content_20149.htm
●沙 克
老井是那种吭哧吭哧做事的人,是那种静静悄悄写诗的人,这不该是流行的所谓低调做派,而是一种秉性支持他长久地闷声行进。身为资深记者,他近些年在新闻资源中淘金,负责当地一家主流报社的教育部,背着几百万元的创收任务居然完成了,期间还能不断地写诗。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扮演两种角色的:“媒体快刀手,小诗捉笔人。”所谓快刀手,指他新闻业务能力强,做广告蛮厉害。所谓小诗,既是指他的诗一般比较短小,也是指他的写作题材具有小、轻、近、亲、实的特点,虽然他对某些具体社会问题和生存价值倾注了许多思考。
小诗难写,字字秋毫毕现,撇捺之间不掩优劣;小诗容易讨人喜欢,像轻柔音乐的《雨打芭蕉》、《好一朵茉莉花》,像保罗•莫里亚和詹姆斯•拉斯特的迷魂曲调。小诗未必小精神,小诗常常大器量。唐代绝句、律诗,中国当代诗人海子的优秀短制,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和萨奇达南德·阿盖的短诗,都可以说是小诗大智慧、大器量的典范。
从电子信箱里,我阅读了老井的处女诗集稿《水仙如伊》。过去,我拒绝一些文学、艺术书籍作者的写序要求,是因为我没有义务和兴趣“被约而写”。但是因特殊情况,我写过几本书稿的阅读感受,结果却被当成书稿出版后的序。老井是我好多年的记者同事、同城诗友,半年多前我从报社调到某杂志社后与老井见面很少,读到老井的诗集稿就如见其人了。这份阅读是愉快的,有感觉的,其中不少好东西叫我过目若饮,难抑心中看法。
在这本诗集的“草木有情”一辑中,《海》是好东西——“生命的丰厚与无涯/我看到/一滴水/是我的影子/我认不清自己/我寻找自己。”对比之中,包含了大器量。
“城市招贴”一辑中,《情人》是好东西——“婚姻的/一块补丁/越补/越是/漏洞百出”。比喻之中,显露了大智慧。
富于思辨意识的一辑是“极地光影”,这是老井对社会与生活的观察和沉思。《父亲生平》写得好,诗人没有用陈式的俗景体现表层诗意,而以直白的冷叙述触及人世深刻。语言的奇妙就在这里,创意是它唯一的尺度。
“梦归乡村”这辑作品很能反映诗人与诗歌语言的亲密,与生存状态的互透。诗人很理智地担心着,“很难想像/那会是怎样的飓风/把我回家的根/彻底拔掉”。这种担心,上升为文化血液的透析与激荡,更接近诗核。
按我的意见,“心灵浴场” 和“自然景象”两辑是这本诗集的最好东西,相对突出了老井“冷静,刻骨,精辟”的风格。老井的诗较多写实、哲理、反思、直接抒情的因素,按理说这些因素在写作中都是有节制的,我觉得他也可以做进一部的节制,留出文本中的语言能指的空间。
老井的为人处事很闷,或许就像钻头,定在一地一点,不外扩,不旁逸,直往里钻,越钻越深,钻到生活现场之下的源泉,钻到好东西,寻求大器量。我认为诗歌既然是以语言为唯一指靠的艺术,它的形成就如同冰雕,需要语词、语感、语序、语速、语境的构造,需要意象与心意的丰富联通,需要冷静的思想与真切的情感,这种艺术形式介于凝固与流淌之间,是心境外化或事境内化的纠结。老井写的是小诗,不是不需要这种纠结,相反思想与技术的纠结对小诗也非常重要。看看萨奇达南德·阿盖小诗《在冬天》:“突然,人们紧紧靠近。树木/在雾中渐渐消失踪影。/小鸟/沉寂无声。”老井和我应该有同样的心颤。
英国女作家莱辛在两年前接受《巴黎评论》杂志采访时说,“你就是不相信你正在变老。人们也不知道他们衰老的速度是多么的快。时间真的过得很快。”对于老井,吭哧吭哧度过20年的写诗时光,弄出一本诗集是非常值得的。
我真希望再过20年老井还在写诗,写出更好的、更大器量的东西让我来分享。
★《水仙如伊》将由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本文代序。
[沙克简介]:当代知名诗人、实力作家。资深编辑记者。中国地市报协会一等奖新闻专栏 “沙克在线”主持人。新闻、文学双高职称。高校客座教授。现任《短小说》杂志社副主编。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用沙克、韩涵、凌云等笔名,在海内外发表出版散文、诗、小说、文艺理论200多万字。多被台海两岸文坛评论、媒体报道,被誉为 “直接现实主义作家、诗人”。 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诗人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