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沙克不在场
沙克不在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47
  • 关注人气:1,2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大海的自言自语——阅读海明威

(2008-09-19 14:53:07)
标签:

文学评论

海明威

老人与海

文化

分类: 艺术批评

面对大海的自言自语             

——六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

沙克/ 

     [要义或提示]:我从来没有读过比《老人与海》描绘和塑造猎获物形象更为勇猛、雄壮、智慧、惨烈的,更为感情化、人性化的。《老人与海》是对其后的所有民族小说创作的考验,也是对追求情节、思想而忽视生活本身的读者的语言敏感能力的检验。海明威是语言上的纯洁圣徒,艺术上的勇猛斗士,生活中的迷惘羔羊。《老人与海》是以天空、大地、海洋为一面镜子的人类生存境况。

            面对大海的自言自语——阅读海明威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他到那儿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因此,我能感受到这一份颓唐——“那一面帆上补了一些面粉袋,收起来的时候,看上去真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

在我读高一的1979年,我从刚创刊的《译林》杂志上读到了海明威的只有两个页码的短篇小说《印弟安人营》,以后便迷上了他的小说特别是《老人与海》。我对那个打鱼的老头儿桑提亚哥怀着无限敬佩又无限怜悯的感情。这个孤老头儿的“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他劳苦而顽强的模样,使我想起七十年代中国乡村那些衣不蔽体在冰凉的河塘里打渔的老农,三网两网空,一网小鱼虾,无忧无怨。

凭我从少年至今六读《老人与海》的感受,以及熟读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主要作品和海明威评传,加上自身生活经历的某些体悟,我深深地理解桑提亚哥这个老头儿的生活意义,他只有在女人一样温厚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人,快乐的人啊。

这会儿,八十四天没打到鱼的老头儿回到海边的家里。他的家是用大椰子树的苞壳做的茅棚,茅棚里有一张床,一把椅子,泥地上还有一块用木炭烧饭的地方。在椰子苞壳的叶子交叠成的褐色墙上,曾悬挂一幅他老婆的彩照,他看见了就觉得凄凉,就把它拿下了,放在屋角架子上他的一件干净衬衫下面。

陆地上的家,浑身伤疤的老渔夫,古朴的日子,自由的灵魂如此栖居着。

一旦到了海上,老头儿就变得勇猛异常,从头到脚闪烁着灵智之光,既打败了千磅大鱼,又打败了一群群鲨鱼。凭着这位老头儿所代表的人类精神和他视为女人的大海,海明威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我觉得读《老人与海》读出些味道是在二十五岁的时候,那是第三次读它。我注意到了老人的一面镜子,那个名叫曼诺林的孩子,这孩子的名字在小说中只藐藐地出现两三次,往后再读《老人与海》时我就盯住了他。平常孩子爱和老人一起打鱼,做老人的帮手。当老头儿连着四十天没捉到一条鱼后,孩子的爸妈认为老头儿背运了,就让孩子离开了他。这个看起来似有若无的孩子,是小说主人翁的感情载体,是老人的家和力量的镜子。他对老人的关怀和鼓舞,正是老人与大海搏斗的唯一外援。当老人的小船最终拖着比船身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的骨架靠上海岸时,孩子为老人的累累伤疤和空空收获放声大哭。也就是注意到了这个孩子以及他与老人之间精神、情感的依托时,我才被《老人与海》彻底感动了,第三次读这篇小说时,我流了三次泪。

    深藏着险恶的大海,无边无际不见人影的大海,只有上面的云彩和下面的海水,只有风浪、鱼儿、海草、海岛。在这种情况下,老迈的桑提亚哥和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没日没夜地搏斗着,钓丝把他的肩头勒伤了,把他的手掌勒烂了,他的左手不停地抽筋。老人缺食少饮,耗尽精力,他只能和大海说话,和鱼儿说话,和自己说话,他想起了可爱的曼诺林:要是那个孩子在这儿该有多好啊,帮他揉揉累僵了的胳膊。孤立的他为了保护死在他手下的马林鱼,还要和成群结队的鲨鱼拼命,用鱼叉,断了绳子的鱼叉陷在一条鲨鱼的脑袋里;用绑在桨上的刀子,刀子断在了一条犁头鲨的脑子里;用短棍、用舵把……

“……星鲨。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一个人吧。”他只能面对代表人类生存环境的大海自言自语,自我拯救。

他与鱼儿的关系,完全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他用沙丁鱼做鱼饵,用金枪鱼裹腹,视马林鱼为对手和朋友。在鱼叉和刀子都断了之后,他甚至想到要把马林鱼尖硕的长吻吹下来绑在桨把上,和马林鱼一道对付他视为凶手和敌人的鲨鱼。“那样一来,我俩就会跟它们(鲨鱼)斗啦。”

“跟它们斗,”他说,“我要跟它们斗到死。”

老头儿又自言自语给自己打气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他对马林鱼的态度,在马林鱼上钩后的艰苦卓绝的相互较量过程中表现得一清二楚。“鱼啊,”他温和地、高声地说,“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道儿。”他简直把马林鱼当成了生活中真正的对手。“鱼啊,”他说,“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我要趁这一天还没有过去的时候把你弄死啊。”

桑提亚哥是温情怜悯的,他还希望能把马林鱼喂一喂,因为“它是我的兄弟啊。”

当马林鱼终于败下阵来浮上海面时,老头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拉近船边,高高举起鱼叉,使出剩下的全身力气,扎进鱼腰里,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推进去。老头儿看到了马林鱼壮美的死亡。

“鱼又生气勃勃地作了一次死前的挣扎。它从水里一跳跳到天上去,把它的长宽美,都显示出来。……然后它轰隆一声落到水里,把浪花溅满了老头儿一身,溅满了整个一条船。”

我从来没有读过比《老人与海》描绘和塑造猎获物形象更为勇猛、雄壮、智慧、惨烈的,更为感情化、人性化的。马林鱼死于老人之手而没败于老人,鲨鱼吃尽了死马林鱼的肉而没战胜老人。老人和马林鱼的生死交战是平等的、公正的、名誉的因而是道德的,一群群鲨鱼吞噬死马林鱼并和老人开战是不平等的、不公正的、不名誉的因而是不道德的。我根本不认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象征主义的作品,我宁愿说它不是小说,是二十世纪抽掉工业文明和法律道德后的一段新闻纪实,我还认为《老人与海》是对其后的所有民族小说创作的考验,也是对追求情节、思想而忽视生活本身的读者的语言敏感能力的检验。我不知道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真地爱读美国公民海明威的生活和人类公民海明威的小说,其实在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人看来它们情节单调、对话密集、故事枯燥,读它们只是迫于它们的声名而又读不下去。

我们可以说海明威没有托尔斯泰那波澜壮阔的社会全景式描绘,也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社会病态的歇斯底里的批判。他的思想性并不有意地凸出,他天性简洁,叙事艺术至纯。海明威认为如果想做一个真正的作家,那么“他要是不同时间赛,他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达到什么速度。”

海明威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塑造的军人、斗牛士、猎手、渔夫等等打不垮的硬汉形象,在他们的对手敌人、公牛、野兽、马林鱼的身上公平地体现出来。从他的作品主人翁尼克、乔丹、亨利等的身上,我看到拔高了的海明威的精神经历。这也是他小说的一个特色,尊重自己和真正的对手。

他卑视胆小鬼和小人。例如他通过小说人物威尔逊,卑视被狮子吓得掉头逃窜的麦康伯(《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通过桑提亚哥卑视吞噬死马林鱼的鲨鱼。

桑提亚哥问自己,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他提高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了。”

19617月海明威死于自己扣动扳机的嵌银的猎枪。是谁把他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是他在精神征途上走得太远了。

海明威的小说语言也是我所读过的所有小说中最简洁、直接的,语言不惊不动、准确含蓄,全靠对话显示人物性格感情、延伸情节思想。没有该死的形容词和议论。《老人与海》中所有和老人、海及马林鱼、鲨鱼无“必然”关系的情景物的描写,都是深深的语境的陷阱,那是清晰的又是含混的。那茅棚,床,孩子,梦中非洲海滩上的狮子,美国佬队的垒球手老狄马吉奥,海面上空盘旋的鹰,头顶上飞往迈阿密的飞机,飞到传艄上的小鸟,海母,马尾藻,海龟,海水里其它的鱼类,太阳,星星,海风,哈瓦拉的灯火,海堤上奔跑的猫,海滨酒店,都是老人的灵感之物。上岸后,老人脸朝下躺在茅棚里的床上,又梦见了狮子。

我在想,在海明威这种无边无底的语境的大海中,可以溶入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他溶进去的其实很少,《老人与海》也只有上面这点东西,却让一个灵验的读者在细腻的阅读中,发现自己心胸的博大和情感的高贵。

我告诉你,谁也不能从海明威小说语言中去掉一片叶子,因为它连着来自真实生活、精神生活的叙事艺术的心脏。

二十五岁之前我读《老人与海》感兴趣的是他的情调和姿态,以后再读则完全被他仅露出水面八分之一的含蓄语言的寓意所倾服。当然,如果以一名当代诗人自己的态度来审视海明威,我曾以三首诗《老人与海》(1984年,二读《老人与海》后写)、《战争与和平》(1989年,三读《老人与海》后写)、《欧内斯特·海明威》(1995年,五读《老人与海》后写)的发表,阐明了我的观点。

第六次读《老人与海》,便写下了这些文字。海明威是语言上的纯洁圣徒,艺术上的勇猛斗士,生活中的迷惘羔羊。《老人与海》是以天空、大地、海洋为一面镜子的人类生存境况。

——————————

作于1996426,后被数十网站转发、论文引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