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由《孔雀牡丹图》略说八大(艺术评论) |
分类: 艺术批评 |
本博客升级,博客内容形式可能有变化。
绘画中应时的政治、道德因素是不稳定的,从政治、道德出发去阐释《孔雀牡丹图》,是对艺术因果的本末倒置。作为杰出文人画家的八大,应该有超越应时政治、道德的起码素质,他也许只是描述生活中不适应的环境事物罢了,具体作品的起因或许是一件不顺心的事,一个让他厌恶的人。因而,八大艺术形式的可解释性,比其绘画内容的可解释性要丰富复杂的多,从其绘画内容找出政治、道德的某种解释未尝不可,正能显示传统的那些理趣,但这仅是八大艺术形式无穷解释中的一点一线。
八大画此《孔雀牡丹图》时,明朝已灭数十年,大清江山业已稳固,任何一个前朝遗老遗少,对现朝的讥讽不适都是苍白无力的,历史存在的更新是自然规律。以八大的卓越智慧和非凡理趣,何需惦记“祖坟”自然朽落,何不从历史进程看待社会变革的客观性。爱新觉罗.傅义和前清的遗老遗少们,都适应新中国了;当今少数民族与汉人共处天下,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气节并不狭隘于家国天下、君主、种族天下,气节存在于生命和人性发展的本身。淡化“当时”的政治、道德,关注绘画中隐含的政治、道德因素;淡化异族统治环境,关注人类共同处境;淡化画家的痴狂形态,关注绘画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是解释八大背景及其艺术的基础。
透过《孔雀牡丹图》画面字面上的那层意思,可以体悟八大在讥讽批判人性中的势利苟生行为,在描述生存处境中峭立、对峙与反拨的事物,这是任何矛盾社会中,最具现实平衡作用的本质力量。八大更是在刻画隐身画后的自我世界与自我精神,“笔墨即我”,内视人世矛盾,毕现个体生命张力。绘画语言运用的奇绝,画家内外世界关联的艺术精神高远盖世,才是此画的根本价值,也是此画的至高理趣。
看八大的《鱼石图》也是如此,怪石欲倒,千钧压制,小鱼冷视粗石,呆拙又愚顽。与《孔雀牡丹图》理趣相近,《鱼石图》也体现了峭立、对峙与反拨的意图,只是前者体现在画面外,后者体现在画面内。八大其他的花鸟名作如《鱼鸭图》、《河上花图》、《松下鸣禽图》、《藤月图》等,也具有相似的理趣。
抛开所谓的理趣,综观八大的人形画形,正如他把“八大山人”连写成“哭之”、“笑之”字样,把画中鱼鸟禽弄作“白眼向人”之状,或癫狂痴迷笑乐,或装聋作哑悲戚,或缘物抒情言志。八大善用象征手法寓意绘画,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我感情、显示自我意志。郑板桥评说八大画风的特点是:“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在怪异的人生形态之下,八大继承和发扬了徐渭的大写意画风,精于水墨效果,无论花鸟、山水放则淋漓洒脱,收则浑圆厚朴,其间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意境奇崛,疏影荒寂。他后期所作的山水画,如《仿董巨山水》、《山水图》,秃岭怪石,山缺水断,天地苍茫,画中的笔、墨、章法,都受其花鸟画和书法的影响。
八大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和成就,脱离不开中国艺术史运行的潜在规律,在北宋“不求形式”美学原则的深远影响下,此后数百年间的画家都在寻找绘画突破口,到了清初“四僧”及“四王”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进行了绘画革命,强调笔墨的独立性,“画什么”,即花鸟山水的传统形式退居于次要;“怎样画”,即画家的个性化笔墨跃为画面主角。八大一马当先,心藏精灵,痴狂作画,运行着“自我世界”和“自我意志”的水墨,成为中国本土“现代主义”绘画的先行者,堪与西方自印象派开始的现代主义绘画相媲美。后世历代画家如扬州八怪、现代的齐张潘李等大师,都吸取他的艺术营养。
八大首先是个性画家,彻底摆脱了传统美学“和顺与认同”的理趣,树立了自己 “峭立、对峙与反拨”的理趋;八大主要是生命本体画家,实施了自我意志的放达远行;八大最终是人类画家,把自己的绘画融入了独立生命的艺术长河,像那幅墨色幽暗的《孔雀牡丹图》穿越着幽暗的时空长廊。
—————————————
1999、2、26
中国艺术批评网沙克专栏
2008年沙克文艺理论评论集《心脏结构与文学艺术》2008年中国文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