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一直都想带儿子去玩陶,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如天冷、没有时间等等。年前我带儿子来这个陶吧来看过,儿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工作。我故意吊吊儿子的胃口,一直到昨天才带儿子来。也让儿子感受一下等待,从而让他珍惜每一次的机会。
http://s15/middle/4e2f6e51h80690199e35e&690
http://s12/middle/4e2f6e51h806903513d5b&690
陶艺对幼儿而言,每个孩子就是玩泥高手,玩泥巴是孩子的天性。
http://s1/middle/4e2f6e51h806916769520&690
http://s7/middle/4e2f6e51h806917773af6&690
我觉得能带给孩子快乐
http://s11/middle/4e2f6e51h80691ab2125a&690
儿子愿意做的事情,多么的专心
http://s15/middle/4e2f6e51h80691b4a868e&690
http://s6/middle/4e2f6e51h80691e5335f5&690
玩陶土能带给孩子快乐。在每一个孩子的眼里,世上的万物只分为好玩与不好玩的,而陶艺无疑属于好玩的行列。带给孩子一份快乐的心情是每个爸爸妈妈都希望的,当孩子们通过自由地玩陶土,随意地糊泥、用力敲打泥巴、捏塑泥块等等所获得的快乐,不正是爸爸妈妈的希望吗?
http://s14/middle/4e2f6e51h733db68355bd&690
http://s9/middle/4e2f6e51h806921bb9a18&690
http://s11/middle/4e2f6e51h8069221714ba&690
http://s13/middle/4e2f6e51h8069274285bc&690
我觉得能有利个性发展
http://s5/middle/4e2f6e51h80692869ce84&690
看,儿子多开心!
http://s5/middle/4e2f6e51h806928b61bb4&690
干脆站起来吧
http://s5/middle/4e2f6e51h806929025a14&690
好累啊
陶艺学习别犯错
误区一:机械地模仿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小宝宝正兴致勃勃的玩着泥巴时,旁观的爸爸妈妈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关爱,不时的提醒他们“应该先到陈列架前去看看,选一个照着样子做”;
模仿是一种基础训练,可一旦它成为唯一的手段,成为孩子们每次创作的绊脚石,就变成了“灌输”。其结果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逐渐丧失。儿童玩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它不同于书法、写字:给它样式照本临帖,通过上百次,甚至更多次的重复接近完美的范字。玩泥的过程,是一次次的演变细化,不断地求异、求新,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儿童玩泥是无需“怎样入门”的,更无需“入门”后的循规蹈矩。所以,父母只求形似的要求极大的毁灭了孩子幻想的空间。
误区二:只强调技能技巧的培养
对某些父母来说,似乎学习泥塑所承担的主要责任就是“完成对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求孩子做动作要专业。”
其实技能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孩子只注重技能的学习,那么,孩子掌握泥塑制作技能后,就不知如何进行艺术创作,不会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
误区三:作品模式化,缺乏创造性思维
当孩子正聚精会神地“创作”时,爸爸妈妈又在边上“适时指导”,“你这个瓶口歪了,那个做得不像”;当孩子兴高采烈地举起刚完成的作品给爸爸妈妈看时,通常收到的表扬少,批评的多:“你做得是什么呀?”“你看人家做得比你好”“你跟老师做得不一样嘛”。
不少父母以为从“无”到“有”地做出一件泥塑作品就是培养了创造力,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很多在大人指导下的泥塑作品缺乏孩子的个人面貌,看不出孩子的情感与体验。这主要是因为大人把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要求一概而论地把它移植到孩子的泥塑创造上,忽视了孩子的个性。
误区四:重视创作的结果
无论父母还是教师都十分注重孩子在泥塑学习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但衡量的标准很单一,往往是孩子会做什么,做得像不像,是否合乎规范。
实际上陶艺作品不像数、理、化练习题只有唯一答案,它难有标准答案。欣赏一件泥塑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达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孩子们来说,每个作品都是特别的。
http://s4/middle/4e2f6e51h806930def173&690
一开始店主教的一些基本手法儿子掌握的很好,和老板一起做出了很多造型。
http://s8/middle/4e2f6e51h8069311c0267&690
这是最后定稿的作品样http://s3/middle/4e2f6e51h80693d250a8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