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乡情枣阳刘秀阴丽华 |
分类: 散文 |
白桃花,红桃花。
小小的桃花,在我的家乡湖北省枣阳市,洋洋洒洒占据着半壁江山,但就25万亩的数量,别的地方也是望尘莫及。桃花开了,整个田野、整座村庄、整个庄户人家刹那间清爽明朗起来,花丛中的笑容,也凭添了几分从容、幸福和娇媚,那是桃花漂染过的自然流露。
枣阳人爱桃花。枣阳人的生活,从一株桃子开始,成就了一个产业;枣阳的春天,也是从一朵桃花的绽放,开始了绚丽而美好的征程。从空中俯瞰,枣阳就像一朵桃花,在鄂西北的岗地上,展现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洗礼后的美好容颜。在这朵桃花之上,最动人的颜色当属以鲜嫩得让人心跳的桃花故事为神奇了。
大概在两千年前,在枣阳,在桃林,有两朵桃花——白桃花,红桃花——一个名叫刘秀的英俊白衣少年和一个名叫阴丽华的火红桃花女子,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刘秀发出了“娶妻当去娶阴丽华”的人生豪言。他借了邻居家的一头牛,就和兄长刘縯一起趁新朝末年天下大乱之机,在枣阳起兵。放眼枣南枣北,一副锦绣水墨桃花美景就是千军万马;层层桃林,深藏他少年时潜心修得的睿智;朵朵希望,被桃花赋予了飞翔的翅膀。
新莽地皇四年五月末,刘縯因不满更始帝被杀。六月,王莽为了彻底剿灭日益壮大的“叛军”,发兵42万扑向昆阳,两军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刘秀沉着冷静,自带13骑冒死突围搬取救兵,新莽一方则因主帅的指挥失误而受挫于坚城之下,最终在刘秀军与昆阳守城之军的内外夹击下,王莽42万大军覆没。刘秀成为昆阳之战的第一功臣,但他不敢居功自傲,又马不停蹄的率军北上。这时,哥哥的死讯传来,刘秀在震惊之余,连出三招:回宛城谢罪,不表昆阳之功;不与哥哥部属私下接触,并表示刘縯犯上,自己有很大责任;不为哥哥服丧,并决定立即娶阴丽华为妻。
哥哥被杀,刘秀娶妻进门,有悖于常理,这也正是刘秀过人之处。借娶妻之机,刘秀既了却了多年来的心中夙愿,又让更始君臣对其放心,让杀人者自感愧疚而放下阴森屠刀,他的内敛淳朴才智和胆略保全了东汉的希望之光。聪明懂事的阴丽华是理解刘秀的,她此时嫁给刘秀,也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既然成了刘秀的人,很可能就会受牵连而丧命。十年之后,刘秀伤感于阴氏家族遭逢变故(时刘秀在陇右一线征讨,后方洛阳一带发生变乱,流寇杀死了阴丽华的母亲与弟弟),在诏书中引用古语道:“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意思说:“惶恐危难的时候,只有我和你在一起,现在安乐富贵了,你却将我抛弃了”。刘秀仿佛是借用阴丽华的口气来表达自己的自责,对阴丽华拒绝当皇后、列为“媵妾”的身份表达一种深深的内疚。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刘秀对当年阴丽华在枣阳陪伴自己度过那段人生中最为惶恐煎熬的时光仍然是念念不忘。
刘秀是枣阳桃花源长大的孩子,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用情比较专一的帝王,爱花,惜花,护花,他是一个值得女人托付终身的好男人。无论是白衣飘飘的少年,还是绿林好汉山大王,还是九五之尊的光武大帝,刘秀对桃林誓言愈发坚定,对阴丽华的爱始终如一。阴丽华放弃了皇后的身份,却得到了刘秀越来越浓烈的爱。他想对阴丽华好一点,阴丽华劝慰他说:“我们算是患难夫妻了,我知道你的心里在乎我,所以其他的都不重要了。你应该放手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那样我也心安。”刘秀对阴丽华的爱终于感动了上苍,公元28年,阴丽华终于为刘秀生下一个儿子,他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刘庄。刘秀死后不几年,阴丽华也随之而去。
刘秀蘸着枣阳的灵山秀水,改写了华夏历史,他的背影就是家乡盛开的万千桃花。
两千年了,弹指一挥间。在枣阳的大片桃花中,还能听见刘秀和阴丽华的欢声笑语。这些桃花是守护刘秀和阴丽华的“御林军”,那些梨树、杏树、槐树、樟树呀,都是他们的文臣武将,还在传唱着刘秀和阴丽华的千古苦恋。
生命如歌亦如花。千万朵桃花祭奠千万颗人头,大地浸满鲜红,春天呀,是活人的欢宴。桃花开了,让生命敛尽苦涩,散发清香。“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她吸引了李白、韩愈、孟浩然、皮日休等大批文人纷至沓来,赏花吟诗,寄情山水。以赏花的名义,东汉195年的江山,系到了她纤细的腰上,桃花打败了千军万马,桃香持续至今,还将走向未来。
生命与花就这样依附于自然。小小的桃花,历尽劫波,笑迎阳光,以最美的姿态挺立,外表看似娇嫩,内心却有一股子不畏严寒、不惧贫瘠的女汉子气质;小小的桃花,把自己的血液,输给了垂危的大地,使大地的躯体里开始流动阳光,也使那些死去的骨头长出绿色的枝叶;小小的桃花,一生一世都在装点自己的空间,装点自己的未来,装点心中那份挚爱;那含苞待放的小小愿望,最终开出了最幸福的模样。甘苦自知,不攀比,小低调,不虚荣,祛浮夸,如行者隐士一样藏器于身、守拙于内。一朵花开的声音,真实,生动;一朵花的芬芳,温暖,靓丽;一朵花语,得劲,靠谱;一朵花的布道,是值得为之去死的幸福。人们爱桃花,更多的是,爱那像桃花一样端庄、娴熟的人,爱那像桃花一样美轮美奂的爱情,爱那像桃花一样朝气蓬勃的新生事物,爱那像桃花一样跃动在清晨露珠之巅的希望。
“白水龙飞已几春,偶逢遗迹问耕人。”如今的枣阳,早已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桃之乡”了。时间之外,我喜欢在这里,将心情婉约成一行行清丽的诗句。听那桃花的一路欢歌,用心灵感悟,用思想解读,总是心潮澎湃,热泪流淌。挨着美丽桃花坐下,那些低低的郁香,变成了我的眼睛。
(近日,有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筑中国梦,抒襄阳情”全国文学大奖赛中,此文获得散文优秀奖第一名。此文,该文还被《东莞文艺》、《冰月文艺》、《枣花》、《枣阳人》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