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每次读的感受都不一样
(2014-09-14 19:14:00)
标签:
情感阅读心智 |
分类: 随感杂谈 |
这个周末是一个特别放松的周末,它与以往的特别之处在于,我选择更多的时间与自己呆在一起,而不是像往常一样去打球来打发时间。
一、共鸣
惬意的时间惬意的地点,翻一本喜欢的书,翻到最有兴趣的章节,随意的看起来。短短几页,就看到几个在心中大叫赞同的句子。并且,作者并非跟我一样只是发发感慨,而是有具体的事例或者经验、或者实验来支撑的。
这样的句子有:
而社会的优胜者,正式那些懂得如何跟人打交道的人。P40
你或许不是女王,但生活其实很奇妙:如果你有女王一样的思维和举止,人们就会像对待女王一样对待你——我们得教别人怎么对待我们。P41
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各种知识,可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真正起作用的是两个人之间的相互感觉。同理心是事业和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能力。P42
那时的我就是一个史蒂文斯。我也知道打趣能让人们彼此热络起来,但在我跟美国人的交往中,打趣却一直是最困难的。P44
在小不点儿身上强烈的情绪可能表现得非常吓人。我们的大宝贝现在处于“Terrible Twos“(可怕的两岁)阶段。头一分钟她还跟妹妹玩得不亦乐乎,转眼间,她的小脸儿就突然涨得通红,拧巴成了一副怒容,小小的下嘴唇委屈地撅着;深吸一口气,然后”哇“的一声哭出来;像火山爆发一样,愤怒、沮丧和恐惧的情绪喷涌而出。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不是简单地哄哄她”没事儿的,不哭了啊“,而是帮她疏导情绪。我们会问她,”怎么了?你好像很生气,是不是?我想我知道你为什么生气。是不是因为妹妹把玩具抢走了呀?“
帮助大宝贝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效果就如同给她的小火山劈开了一个出口。她小小的肩膀慢慢放松,情绪也开始归于平静。P45
婴儿出生的时候就已具备情感意识,他们能够识别并对情感作出自然的反应。父母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就是在帮助孩子的神经结构朝着情绪终生稳定的方向发展。在父母这样的关爱长大的孩子,成人之后会具备更强的自制力,产生抑郁和焦虑失调的概率较低,具有更强的同理心;他们会拥有更深层次、更丰富的友情,拥有更多的朋友。
相反,有些成年人却似乎永远长不大,情绪上似乎永远处于”Terrible Twos“的阶段。他们的生活似乎总是处于在恍惚之中,封闭、困惑,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他们无论是做管理者、配偶、父母还是做朋友,能力都非常有限。他们的情感乱作一团、无从表达,聚集成为焦虑的熔岩。
认识并表达情感的能力,是生活的基本工具。通过情感,我们表达的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情绪很重要。我们对它认识越多,就越能掌控它。而矛盾就在于:当我们假装不在意自己的情绪,它就被压制了,然后会累积、放大;其结果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女人通常会将痛苦埋进心底,而男人却习惯于表达出来,他们会通过突然喷发的怒火把内心的焦虑释放出来,甚至有时会殃及周围的人。
一位高管最近与我分享了这样一个管理心得:”如果感觉好,别说出来。“不要感情用事,要学会用情绪敏感代替情绪反应。当你感觉自己处于压力感或情绪化状态,要按”暂停键“。在作出反应之前,给自己一点时间做下面的事:
*关注自己。辨别自己的感受,用言语表达出来。
*在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之前,不要发表意见、采取行动和作决定。
不要只是去感觉,或只是去思考一种情形,而是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同时去感觉和思考。在说话或行动之前,要去感受和思考。
这么多年来,这个”暂停键“对我来说作用之大简直难以言表。回头想想每一次我发了脾气,或者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我事后觉得尴尬,我都后悔当时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有很多次面对很糟糕的情形,救命的就是这么简单地一句话:”给我点时间想一想。“绝大多数情况下,别人会感到高兴,因为这表明了我对待问题的态度是严肃的。而每次我争取的这段时间都让我受益匪浅。
用情绪敏感代替情绪反应时需要时间和操练的,不过一旦拥有了这种能力,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人都会受益无穷。自我意识是对我们是谁、为什么做我们做的事,以及对我们所做事情负责的深刻理解。拥有自我意识,会帮助我们作出更好的决定,实现更多的计划,赢得更多的尊重。
要想管理别人,先要管理好自己。如果我们都努力将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我们会成为更好的领导者、更好的父母和更好的爱人。P45-57
二、每次读的感受都不一样
上面的那本书,大概在一年多前买的。当时很快的浏览了一遍,然后被定义为一本空洞、充满说教的书,是出版商借助作者的社会地位出版方便圈钱的书。而这次读,只是其中的一小章,却发现里面信息量很多,目前没有发现有一句废话,每一句都是作者的经验或者是言之有物、言之有依据。
这种改变,让我想起《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说,作者和读者的水平,决定了阅读活动的效果。有很多书,读者每次读,得到的感受都不相同,因为作者的水平远高于读者,当读者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中,每次去阅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把相关的段落摘抄出来:
第二种类型的书籍是可以让你学习的书——学习如何阅读,如何生活……这些书是作者的精心杰作,所谈论的也是人类永远感兴趣,又有特殊洞察力的主题。
……
你怎么知道不用再读那本书了呢?因为你在阅读时,你的心智反应已经与书中的经验合而为一了。这样的书会增长你的心智,增进你的理解力。就在你的心智成长,理解力增加之后,你了解到——这多少有点神秘的经验——这本书对你以后的心智成长不会再有帮助了。你知道你已经掌握这本书的精髓了。你将精华完全吸收了。你很感激这本书对你的贡献,但你知道它能付出的仅止于此了。
……
但是如果这本书是属于更高层次的书——只占浩瀚书海一小部分的书——你在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你会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一套套全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没看到的东西。你以前对这本书的理解并不是没有价值(假设你第一次就读得很仔细了),真理还是真理,只是过去是某一种面貌,现在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
一本书怎么会跟你一起成长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一本书只要写完出版了,就不会改变了。只是你到这时才会开始明白,你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你先前读过的时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长,并不是虚假的。那本书的确提升了你。但是现在,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只是,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
……
我们的重点是,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叫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P294-296《如何阅读一本书》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相关的章节摘抄如下:
不久前,我有幸聆听过一个知名人士的演讲,题目是讨论宗教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我对这一题目颇感兴趣,而且早有涉猎和思考。那位演讲者开口不久,我就意识到他绝非等闲之辈,他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业界专家。他在演讲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显然是想把诸多抽象的概念,清晰地传达给场下听众,我也听得格外用心。他演讲了大约一个半钟头,礼堂里温度很低,我却听得满头大汗。由于太过认真和专注,竟然感觉颈部僵硬,头也隐隐作痛。他演讲的内容丰富而深刻,我估计自己能吸收的顶多不到一半,但已是受益匪浅了。演讲结束后,听众们都去参加茶会,我在茶会会场的文化人士之间走来走去,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我发现多数人都对演讲失望,他们慕名而来,却感觉毫无收获。他们不理解演讲的大部分内容,认为演讲者不是他们希望的那种一流的演说家。一位女士甚至说:”他到底讲了什么?他没说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啊!“旁边的人也纷纷点头,对她的话表示同意。
我无法赞同他们的看法,我理解演讲的绝大部分内容,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他是杰出的学者,我相信他掌握的知识富有价值,所以从头到尾都在认真倾听。其次,我对他演讲的题目很感兴趣,希望通过倾听演讲提高我的认识……我愿意思考演讲的一字一句……我也愿意为心智的成熟付出努力……我热衷于聆听他的演讲,是因为我想有所收获。P85
三、为何有不同的感受
摘抄原文中作者的本意与我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
我想表达的是,在我第一次看陈愉的书的感觉,就像《少有人走的路》中,没有听懂演讲的那些听众的感觉,认为她书中没讲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而现在看那书的感觉,就像《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听演讲的感觉,觉得书的内容丰富而深刻,作者的确具有真知灼见。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却将两种不同的感受,归因为倾听的质量不同。但是我做的归因与他不同。在我摘抄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当中有提到:因为《少》的作者与演讲者同为心理学业界的专业人士,演讲者的水平相当于”更高层次的书“,《少》的作者水平,估计演讲者水平的60%以上,所以他能够理解演讲的内容,演讲的内容能够提升他的心智;而其他听众的知识储备、人生体验和心智水平,估计在演讲者水平的60%以上,他们不能够理解演讲的大部分内容,所以才会认为演讲没有价值。
所以,阅读一本书,就像学打球,跟水平略高于自己的人打,打得最起劲儿,也能最快地提升水平。看书,看自己心智能懂、但是又比作者差一截的书,阅读的快感最大,收获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