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忘徐巷小街----寄语无锡

(2008-11-21 10:48:54)
标签:

无锡

徐巷小街

古镇不再

记实

原创

旅游

          难忘徐巷小街----寄语无锡

 

  无锡是我的第二故乡,在那片美丽的江南水乡,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少年。几十年过去了,有多少美好的故事不时在我的脑海中萦回,那些美好的记忆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无数次的北往南来、无数次的途经无锡,却又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踏回无锡的土地。2006年6月,一次机遇使我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

  小学的高年级,我随父母从福建南部移居无锡的青龙山营房。在那里,我们一住八年,孩子们很快适应、并融入当地的生活。也就一个多月吧,孩子们凭借自己的语言天赋,屏弃了原来的闽南话,说上了一口地道的无锡话,也有了自己的当地朋友、死党,与当地的孩子无异,可当地孩子有时急了还是叫我们家属婆,大概是某些气质或举止上还有不同之处吧。

  小学,我们都在徐巷中心小学插班,徐巷小学在徐巷街的西头。徐巷是典型的江南古镇,就一条街,曲曲弯弯从东到西,青石板铺路,窄窄的街道两边是颇具江南风格的民居。黑色小瓦盖顶,人字尖顶屋脊,每家朝向街面的墙都是木板的,木制的墙、木制的窗、木制的门,摘下木板就成了门市。街面上的房子也有些石库门的房子,据说那是有钱人家的。那时侯,徐巷虽然只有一条街,但很繁华,卖什么的都有。各家的店堂里有日用品、百货,农产品、布匹,冬天用来烧手炉、脚炉的木炭。还有理发店、裁缝铺、澡堂、茶馆兼书馆。说书书场里天天有说书的,还有唱评弹的,嗲嗲的呢侬吴语、优美的丝弦伴唱,很美。

  小街最热闹的时间是早上。徐巷的街因为小,我们称之为小街。每天清晨,天刚放亮,小街就喧哗起来了。卖菜的农民、卖鱼的渔民早早就占据有利地势,在石板路的两侧摆开了自己的地摊。等到太阳爬上来,人们手头的物品卖完了,菜市也散了,下地种田的下地劳作,捕鱼的下湖捕鱼,店铺开门做生意。

  星期天,我喜欢随妈妈去徐巷小街买菜。青菜都是附近农民刚从地里起出来的,特别新鲜,绿绿的、嫩嫩的,挂着露水,那时侯我们从来没担心过什么污染。我喜欢看妈妈买黄鳝。卖黄鳝的渔民有一条长长的板凳,你若挑中了他鱼篓中的黄鳝,他用中指钩出黄鳝,用秤钩钩住黄鳝的鳃部称好斤两。然后就把那条黄鳝头尾两头钉在板凳上,使它动弹不得,熟练的用刀片从黄鳝的头部一刀把肚皮刨到尾,拎出肚肠,横斩几刀,只剩背部少许皮相连,最后将斩好的黄鳝折成长团用一根稻草一束就可以叫买主拎回家了,红烧或炒鳝丝都很好吃。那时的黄鳝都是太湖里野生的,比现在养殖的大多了,每一条都有七八两,大的有一斤以上,不象现在的黄鳝,小小的、瘦瘦的,叫人不敢问津。黄鳝躲在湖岸的洞里,有经验的渔民看好了,把中指伸进洞中一钩,一条大黄鳝就活蹦乱跳的被钩出来甩入渔民背后的鱼篓之中。还有那太湖中的银鱼、大闸蟹也很有名。当时我们要提防的是太湖流域的血吸虫病,后来经过大力防治,也根绝了。电影《枯木逢春》就是描绘的当时剿灭血吸虫的故事。

  在小街上,我们能买到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还有孩子们平时喜欢玩的东西、零食,只是那时都不富裕,父母给的零花钱极其有限。有时一分一分的攒好久,才能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买的最多的是小人书,那时一本小人书才几分钱。上学时书包里总是放着几本小人书,自己看完了再和同学交换着看。天长日久,看的多了,课本上的空白之处就画满了小人书中的人物,当然,我画的最多的是古代的美人,熟能生巧,倒也画的有摸有样。只是干这种事时都是上课时不愿意听、或是自己早已经会了,背着老师偷画的。好在此举并没有耽误我的学业,倒使我眼界大开,汲取了不少小人书中的精华,对我的成长颇有益处。

  每天的清晨,我们背着书包走在通往学校的小路上。路旁就是农田,小湖泊里面种满了菱角、鸡头米、莲藕、浮萍,穿过一大片桑林。桑林是我们喜欢的地方,放学的路上,我们在桑林中嬉戏。最要紧的是,桑葚成熟的季节,我们可以大饱口福。那时节,我们的口袋中装满了桑葚,以至于染紫了衣袋,回家总要挨妈妈一顿骂,因为桑葚染的衣服很难洗干净。桑葚熟透了,紫紫的,很甜,也很大,太诱人了!我们这些孩子,从桑林的这头进来那头出去,就已经吃的肚皮鼓鼓、装的袋袋满满。也怪了,那时也没人三天两头生病,或吃坏肚子。我永远忘不了那桑林、那紫紫的大桑葚!后来,我们考上了初中,上学的路上总是来去匆匆,造访桑林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四十余年后的那个六月天,我迫不及待地去寻觅我那童年的小街。只见梅园的西侧和原来的徐巷之间崛起了好几座饭店,我差一点寻不到我的小街。好不容易在市场的西侧找到了小街,却又使我大失所望。我的眼前是一条破败的、无人居住的荒芜之街。街还是那条街,路还是那青石板的路,街两边的房屋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凋凌,破旧不堪,关键是整条街不见一个人影。徐巷的住户都搬走了,看来是搬进了北面的住宅小区。

  是的,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人们的居住环境是该改观了。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不必再一家老少都住在拥挤的老屋里,我只是可惜难道这么一条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镇就这么消失了吗?

  不知我无锡的老乡、无锡的父母官们是如何想的?陈逸飞的一副《双桥》让苏州人看到了商机,于是乎,开发周庄。一个周庄天天游客如帜、人头攒动,挤的不亦乐乎,让苏州人赚了个盆满钵满。上海七宝老街原本不比徐巷老街大,大学时代我在那里学农一年,那时的七宝老街与徐巷老街没什么两样,可上海人抓住了商机,开发了七宝。现如今的七宝一举成为上海一个重要的旅游、文化、居住中心区,那人气之旺比周庄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七宝的开发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为上海人赚足了钱。

  看来我的无锡老乡还是太老实了,没有抓住商机。徐巷比邻梅园,倘若将徐巷老街复古修缮一新,恢复古镇原有的风貌,老店铺、老茶馆、老书场、老饭馆,再开发具有无锡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无锡、太湖特产,让老街重新红火起来,岂不是好事一桩?!到那时游梅园就不是单纯的了,再加上游徐巷老街,肯定梅园的游客会比现在多。

  小街的现状使我无法更深入的走进去,也不敢拍下她现在的面貌,就用梅园中的一景做我的拙文题头照片吧!

敬请关注下篇:《梅园不了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