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思想伟力深学笃信力行
(2022-03-17 10:02:46)
标签:
管理文化教育 |
拿到《摆脱贫困》一书,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对重点篇目回过头再反复咀嚼。此书是那种读着让人欣喜、解渴,特别是联系到统帅近年来的思想,让人深感钦佩、充满敬意。结合之前读过的《梁家河》,我深刻感觉到,伟人逐渐成熟的执政思想是在其人生各阶段的苦难中磨砺、实践中积累、为民中积蓄、学思中升华而来的。越学越觉得他的文字中透露出的思想对我们每个人干事、做人、为学极具价值。学习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是人生的灯塔、创业的原动力
格局有多高、路才能走多远。统帅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对社会主义事业知之真切笃实,行之明觉精察。不管是在插队、还是执政,他始终把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正因为有了远大理想支撑,他才那么矢志不渝、激情投入、忘我奉献,也就有了成为最高统帅后振聋发聩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铿锵誓言。正因为有了远大理想支撑,他才能在形势错综复杂、工作千头万绪之际掌稳航船之舵。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建设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首先要从理想信念做起。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有多少误入歧途、身陷囹圄的领导干部幡然醒悟时,常说的话就是自己的人生毁在了丧失理想信念上。所以,每个人特别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一定要树立远大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能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理想不是空中楼阁,必须立足当下,从小理想、小目标做起。小时候我们立志勤学、希望学业有成。进入社会我们立志创业、希望事业有成。这是将大理想现实化、短期化、个性化。小理想只有置于大理想之下,或者说置于大理想格局之下,才能保证人生的航向不偏。当前我们就是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格局下,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向着创建世界一流目标勇毅前行、不懈奋斗。我们要始终牢记“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
二、立足实情、真抓实干,各项工作才能稳步推进
统帅曾说,在陕北的七年知青生活,让他受益终生的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一旦认知就成为他终生不渝的信条。他在宁德期间,就是立足闽东“老、少、边、岛、贫”的最大实际,不好高骛远、不另起炉灶、不唱高调、不摆花架,而是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主旋律,提倡“经济大合唱”,从制约经济发展的每一环问题抓起,统筹长、中、短期目标,采取切合实际的行动,用滴水穿石的精神推进一个一个问题解决。1988年宁德上任之初他就淡化当地三大热门话题:开发三都澳、修建福温铁路、建设中心城市。因为他深知,动辄上亿投资项目必须依赖国家全局性的宏观决策,当时条件下这些事是做不了的。事实也是如此,比如福温铁路是2002年国家才立项,2009年才开通运营。在宁德扶贫工作特别是畲族群众扶贫工作中,他就坚决反对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提出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扶志与扶智等等思想。这也让我们看到,后来他的精准扶贫思想已经在宁德早期的实践中萌芽破土。
统帅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讲,“我们需要的是立足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对于我们基层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学习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学习这种滴水穿石的韧劲。一是用苦干实干体现责任担当。我们要始终围绕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不另立中心,搞“经济大合唱”。只有每个人的责任到位,才能形成最大合力。因而每个人都要立足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尽心尽力。二是用苦干实干凝聚全员力量。管理者是员工的标杆,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员工。只有我们苦干实干,以上率下,才能给全体员工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才能让上下端正思想,聚焦工作,凝聚起力量。三是用苦干实干激发创新活力。活力是需要环境的,是工作努力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巧能生优。我们要创造这样的环境,并配套一定的激励机制和协作机制,让员工心无旁骛、全情投入,创造性开展工作。
三、厚植为民情怀,办实事解实困才能真正赢得人心
统帅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他的人民情怀从陕北知青生活开始逐渐培养起来了,在后期执政生涯中,这一情怀越来越浓厚。他高度认同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复强调要“为官一场,造福一方”。《摆脱贫困》一书包括“跋”在内30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伟人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其中在“干部基本功”、“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从政杂谈”、“把心贴近人民”、“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等文章中,他深入阐述党员干部要爱民为民,走好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宁德实行的“四下基层”,就是他践行群众路线、改进领导作风的具体措施,对我们当前作风建设极具指导意义。
当前管理面临的矛盾也很多,一方面要扩销开源增效,另一方面要降费控本提效。创建一流企业让管理标准越来越高,管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管理者深入践行群众路线,避免不切实际、坐而论道、曲高和寡。一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倾听基层员工心声。要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愿意倾诉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要站在员工的角度帮助解难题、办实事,既要量力而行也要尽力而为。二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解决运行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很多要求基层执行的管理标准、制度、策略,是不是科学有效,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就会清清楚楚,有些可能需要强化,有些可能需要修正,有些可能需要叫停。三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物理距离有时候自然而然拉开管理者与员工的心理距离,只有身入群众,才能心入群众,干群关系才能更好改善。深入一线与员工同吃同劳动,让领导者放下架子,体验员工疾苦,实现平等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宣传大政方针方针政策,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无形中也会提升。
四、强化理论思维,用理论指导实践更能事半功倍
《摆脱贫困》中指出,“学好哲学,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能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不迷失方向。”纵观全书,处处体现着作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很多问题的思考尽显着辩证法和矛盾论功底。特别是“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和“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两篇文章,充分运用战略与战术、局部与全局、辩证与统一、矛盾与转化等理论方法,分析透彻、观点清晰、方法具体。没有理论思维、没有理论功底是很难“识得庐山正面目”的。
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理论功底,特别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一是学会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思考问题如果善于运用比较思维法、因果思维法、递推法、逆向思维法;研究工作如果能够运用全局的与局部的、长期的与短期的、战略的与战术的、历史的与发展的分析方法,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二是学会用矛盾论分析遇到的难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事物的开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又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可能会相互转化。掌握了矛盾论,在分析和处理遇到的难题时就能够心态平和、找准方法、对症下药,就不至于惊慌失措、乱了阵脚。三是学会用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实践。更具体地说就是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
五、严于修身自律,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行稳致远
《摆脱贫困》一书多个篇目都谈到了修身问题。在“青年干部四忌”中,告诫青年要忌急于求成、忌自以为是、忌朝令夕改、忌眼高手低;在“为官四要”中,阐明为官之本就是造福人民、为官之理在于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在“领导者的修养”中,提出领导者要有党性观念、要有度量、要有气节、要诚实、要有气魄。伟人特别重视廉政建设,并把它上升到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高度,要求党员干部要警钟长鸣,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根本,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修身之道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最高境界就是“知行合一”。修身最重要的就是立德,德之不立就会出现台上大讲特讲廉政,台下吃拿卡要俱全;就会表面学识渊博、道貌岸然,实则骄奢淫逸、无所不至。修身没有捷径,要学思、践悟、力行。一是坚持不懈开展学习。学习是提升个人素养、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坚持。除了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外,还要多涉猎哲学、文学特别是国学经典,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立本的思想精华。二是坚持通过实践历练。正如王阳明所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很多人生道理、经验积累单纯靠死读书难以领悟,需要“在事上磨”,需要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慢慢积累,需要在急难险重、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三是坚持自我革命精神。我们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坚持自我革命,勇于刀刃向内。修身需要律己,更需要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让领导者时刻警醒、慎独慎微,经常打扫思想上的尘埃,及时修正认识偏差,这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