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罗伟《话画》精彩选录:艺术是有DNA的

标签:
罗伟《话画》罗伟访谈罗伟书画书画家罗伟文化 |
分类: 罗伟著作 |
http://s2/mw690/4e2c72d1gd2c72d86d6b1&690
有很多人问我,你的笔下为什么总是黄牛牧童、茅草石凳,而且色彩那么明快?正好借这本集子出版的机会,回答我的朋友们。
我出生在乡村,在乡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少年,可以说我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乡土烙印,乡村人的生活是自由、自然、自在和自信的,我感受的乡村则是快乐、祥和、恬美和温暖的。这种印记永远挥之不去。艺术需要人性的真,这个真就是文化基因,这是从生养的地方孕育的种子,是根,植入一个人的灵魂,这就是我选择画乡村的理由。
六十年代我出生在陕西秦岭角下的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农民。我五岁开始画画,跟在当时下放到乡村改造的文化人后面看他们画壁画,自己也学着画,画到墙头上,画到了地上,桌子上,画到了家里的柜子上,甚至画到了母亲珍爱的床单上。现在想想,我的父母真是太宽容了,他们没有对我的淘气生气,一心想只要不给他们添乱,能让他们多下地挣点工分养活一家人就好。那个年代很穷,没有画画的纸,父母晚上就偷偷去揭村里的文化宣传布告,好让我在背面画画,当时的他们绝对不会想到会因此将我送上艺术之路。
上小学时村里爱画画的同学不少,但在那个年代学校的老师都认为画画不是主课,也不会重视,并且会对爱画画的学生另眼相看,将艺术的种子扼杀在摇篮。有些家长有点文化,却认为画画偏科会误学习,是不务正业,学校和家长两面夹击,大部分的孩子都不画了,而我在这方面属于痴爱,又加上父母没有反对,就这样一直坚持下来了。后来我想父母当时可能认为只要快乐健康的成长,将来继承他们的家业再种田就好了吧。因为他们都是一辈子没有进过城、不识一字的农民啊。
我的绘画特长突出,参加工作就到政府部门搞文化工作,因为我的家乡是闻名世界的书画之乡,文化氛围很浓,有机会参与民间艺术的抢救挖掘,接触很多民间艺术大师,随着他们走向国际进行文化交流,这些经历给了我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滋养,使我明白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在乡村度过了我的童年,少年,那里人所干过的农活:犁地、撒种、赶马车、扬场等我都干过,田埂上唱秦腔,街道的老碗会我也是其中一员,乡村的生活很自在,我感激那个年代。不光有着农民的本性,我还是个爱折腾的人,当年到商河里赌了一把,叫人骗得一干二净,追债到了甘肃西和,那里是个穷山沟,可那里的书画风气相当浓,家家户户的中堂都要挂字画,还要书家有点小名气的。我在等待中用书画打发着时间,到山沟农家转,感受着这里人的乡村生活,《驴礼让》就是这时的所见所闻。钱没有要到,倒是画艺提高了许多,想想这也是上天的恩赐,我终究是一个画画的人,与商海无缘。
这些年,国内地方基本已去遍,也到许多国家参展讲学,所到之处结识了一些朋友,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有商政军学各个方面的好手,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有自己的天地,给我提供了了解学习各行业人生的机会,从他们的身上我明白了他们的“道”,这些地方和朋友就像能量一样让我有了前进的动力。
书画家是个一直在路上的角色,我的艺术就是在不断的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求索完美的,在路上向自然学习,向朋友们学习,所以我的艺术观点就是没有“王”,没有“最”,没有“柳”,只有你自己,有了他们你就什么都不是。
特别有幸的是2007年我在甘肃天水组建成立中国书画家创作中心,结识钨金法师,他非常博学,为我解开了许多人生之惑,让我心渐明澈。
要感谢的人很多,似乎又难以尽数,就让这本书作为媒介吧,看到它的人,在我的心里都为其存着一份感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c72d101012af0.html
罗伟:将浮躁的人心带回田园(中华儿女2012年两会特刊)
罗伟访谈:画家罗伟谈文化发展与文化现象(文化名人访)
乡风秋韵,艺术真我罗伟书画精品集萃(新华网专栏)
迎面吹来山乡的风——罗伟乡土风格精品集萃(人民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