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唐五代词梦江南皇甫松文化 |
分类: 古代趣闻轶事录 |
梦江南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夜深沉,蓝色的烛光轻轻跳跃着,灯芯欲残,画屏上的美人蕉也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室内静悄悄的,仿佛怕惊动榻上那位眉目清秀的公子的美梦。
这位公子复姓皇甫,单名一个“松”字。他的父亲和舅舅,都很有名气。一个是唐代名士皇甫湜,精通书法,善写古文,出自韩愈门下,与白居易齐名;一个是担任过唐穆宗、唐文宗两朝宰相的牛僧孺,就是当时著名的“牛李党争”中“牛党”的头,还曾经写过一本传奇集——《玄怪录》。
这位出自书香门第的皇甫公子,此时正陷入他黑甜的梦乡。他梦到了江南梅子成熟的那日,有人坐在一叶轻舟里,吹着笛子。笛声悠扬,闻者可一夜白头。笛声与舟外淅淅沥沥地打在舟棚上的雨声,相应和着。天地静谧,笛声、雨声清晰可闻,甚至还听见有人在不远的桥边的驿站说着话。梦境是如此的适意,他的面容显出无比祥和的神色。却不知当皇甫公子醒来,美梦不再,是否会倍加惆怅?
对于这一首词的理解,个人觉得其实可以不必过于拘泥。这首词的意境虽清晰,但含义去相当模糊,可以做两种理解。其一,可以理解为,是词人在吹着笛子,听见舟外有人在说话,整首词表达的是对江南的思念。第二,可以认为是有人在舟内吹着笛子,而词人正在桥边的驿站,夜雨中,或与亲人,或与恋人话别,词人是梦见了当日别离时的情景而感伤。
不知为何,大概是个人理解的原因,每次读到“夜船吹笛雨潇潇”,都觉得有点鬼气森然的味道。让我想起了,巴陵馆鬼题的《柱上诗》,“爷娘送我青枫根,不记青枫几回落。当时手刺衣上花,今日为灰不堪著”,仿佛觉得非人在吹笛,而是鬼在雨夜吹笛也,或者是此句过于空灵的原因吧!
与这首词一起的,还有皇甫松所作的另外一首《梦江南》。此首词色调偏冷,偏暗,而下面这首《梦江南》色彩较为明丽: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这也是一首忆梦词。皇甫公子安睡在楼上,残月下帘,梦正沉醉。他梦见当年他年轻的时候,在秣陵,桃花正红,飞絮漫天,一位梳着双髻的姑娘正坐在桃花树下吹着笙。结合这一首词,个人觉得上一首《梦江南》应做第二种理解更加确切。这两首词,也许他都是写给一个人的。她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曾经和他一起在桃花树下吹着笙,又在桥边的驿站依依话别,泪落如雨。一别经年,却没有再见,只有不断地怀想,不断地在梦中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
“吹笙”这一句个人极其喜欢,它总是让我想起了鲍溶的《怀仙》诗的结句,“曾见周灵王太子,碧桃花下自吹笙”,有着一份心底的闲适和从容。读着这一句“双髻坐吹笙”,总是想着,皇甫公子身边坐着一位豆蔻年华的双髻小鬟,玉指葱葱握着笙吹着,落红万点,飘落在他们肩头,仿佛天地只此一对璧人。
此外,皇甫松还有两首《采莲子》写得非常好。个人以为,皇甫松词作虽不长,但都相当灵动传神。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这两首词,都是写荷花塘里采莲所发生的事情。十里莲塘,菡萏飘香,采莲女们都驾着兰舟回去了,但却有一个特别顽皮的小姑娘,因为采莲贪玩,归来得特别晚。白天她玩水的时候,把船头都弄湿了,而现在更是俏皮,干脆把自己的红裙脱了,把可爱的小鸭子放在裙子里玩。“更脱红裙裹鸭儿”有两种解释,除了上述说的这一种,另外也有人认为“鸭儿”是赤脚的意思,整句词是说小姑娘是脱了红裙裹住自己的赤脚。无论是哪种解释,她都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
另外一首中的采莲女,我相信这位女主角要比上面一首的小姑娘要大上几岁。她已经情窦初开,在波光潋滟的湖中,见到年少英俊的他。如此的少年儿郎,看得她芳心暗许,忘记了打桨,一任船漂流下去。
她,在河的左畔。
他,在河的右畔。
如果,就那么静静地随着流水,两船会轻轻擦过,她和他会轻轻擦身而过,在彼此的世界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就像不曾有这场相遇。
是否就这么静静擦身而过?她在心里踌躇着。
就在两船接近的时刻,她终于情不自禁地隔着湖水,抛给他一颗莲子,希望引起他的注意,哪怕只是那注目的一眼。当莲子已经抛出,她才想起来自己刚才的举动是多么莽撞,多么不像平常的自己,要是被其他人看见了方才那一幕,会取笑自己,而她会羞红半日脸。
“莲子”即是“怜子”的意思,不知那一抛,他可曾注意到她,发现她的美丽与真情?下次再相逢的时候,他还会记得隔水抛莲子的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