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舞蹈武功在舞蹈艺术中的
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绚丽多彩的华夏舞蹈、沉淀着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而作为特殊表演手段的中国舞蹈武功来讲,更是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作为后人,应当将继承、发扬传统舞蹈文化作为己任,使其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一
舞蹈艺术的每门学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能和功能,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但是却可以互补。
中国舞蹈自古以来,对于各种门类的舞蹈有着明显的划分。那时虽没有基训、武功、身韵等科目的定界,但是却有着文舞、武舞、软舞、健舞之别,因为中国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提倡文、武并重,武、技并修。
纵观新中国诞生以来的舞蹈艺术,诸如《飞夺泸淀桥》、《大刀进行曲》、《草原女民兵》以及近年新出现的《醉鼓》等,正是武功翻、扑、跌、打等特殊的表演手段,有助于表现剧情的跌、宕、起、伏,有助于表现人物的特殊心态,正是武功的这种特质,才有助于撩起观众的心,台上、台下形成共鸣。当然不可不论编导的恰当运用及演员的出色表演。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作为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一支,武舞日趋少见,文武不能并重,有的宝贵遗产在舞蹈上已不见了踪影。
不可否认,武功技艺难度大,有一定的危险性或是受伤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是它的舞蹈价值以及训练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它应当是每一位中国舞蹈演员的必修课,它德、技同修的特质,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它内炼、外修的特殊功能,可以使舞蹈者锻造出顶天立地的阳刚之气;就拿近年来的舞蹈《醉鼓》以及舞蹈《戎马生涯》来讲,都是编导通过演员利用舞蹈武功中的技巧动作塑造了古代将士保家卫国、英勇奋战,不屈不挠的壮士形象。它外中表刚、内中传柔、刚柔相济,既可以使舞蹈者充分表现阳刚之气,同时又可以表达剧情中的柔情似雨、美的再现。同时,舞蹈武功在提高学生的灵敏度、协调性、软开度以及肌肉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也是舞蹈艺术其它专业课程所不能代替的。
舞蹈武功作为一门特殊的人体动作课,在各种舞种中将会愈来愈多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包括现代舞在内,愈来愈多的武功技巧被吸收,成为新的表演形式及手段。近几年在我国各大电视影屏中的综合文艺晚会上,许多现代舞运用舞蹈武功中的旋子、爬虎、倒吃虎、抢背等技巧动作,充分展示当代青年不畏艰险,努力向上,朝气蓬勃的乐观精神不就证实了这一点吗?
因此,中国武蹈武功在舞蹈艺术中是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和起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的。
二
当我们了解和认识到舞蹈武功在舞蹈艺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时,作为专业武功教师,就不能不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舞蹈武功的美学问题。
舞蹈武功不仅是瞬间的,而是由于它的造型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舞姿造型,它的人体空中方位是奇特的,因此这给人们留下的视觉印象又是惊险的。舞蹈武功所烘托的场面多是激烈战斗的场面,通过武功手段所塑造的人物又多是阳刚之气的英雄形象(也包括反面人物),这是舞蹈武功的个性或特殊性,但是我们又必须强调舞蹈武功与舞蹈审美的统一性。即舞蹈武功的美学问题。例如:戏曲武功在技巧上讲究的是“快、紧凑、漂和溜”,但是却缺乏舒展与大方,而舞蹈武功在技巧上却非常讲究“轻盈、舒展和大气”。因此,在舞台表现手法上以及技巧教学训练中和其它武功训练是有很大区别的。在舞蹈“红色娘子军”和“草原小姐妹”以及近年来活跃在舞台上的一些民间、古典舞中,大凡运用到舞功技巧时,观赏者都能窥视一斑的。另外,舞蹈武功在技巧训练时,其运用幅度之大、线条之长、造型之优雅,以及着重于软度、开度、蹦、直、突出曲线美等方面,均是舞蹈的审美观念保持一致的。只有这样,武功的特质才能更加突出,它在瞬间给人们留下的视觉印象才更加深刻,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才更具典型性,更加英雄美;它所烘托的场面才更加壮美。就连擅长武功的戏曲艺术,近年来,在武功形体的表现手法上以及日常训练中也在吸收舞蹈武功这方面的美感,也在追求舒展和线条美。
所以说,舞蹈武功在教学方法、动作要求诸方面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不同于戏曲武功,在表现手法上它讲究的是舒展和线条美。因此,它的美学观念和戏曲美学观念以及审美基调是有一定区别的。
舞蹈武功的发展与提高,应当随着舞蹈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提高而提高。如今进入21世纪,舞蹈事业及教学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芭蕾艺术对各门形体表演艺术的渗透,使中国舞蹈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受到积极影响,那么舞蹈武功在审美观念方面就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相反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观,才能在教学中做出新的成绩,新的贡献。
三
舞蹈艺术的高雅、优美令世人垂青,舞蹈艺术对人体条件的苛求令教师及舞蹈者付出超常的代价。由于舞蹈者的肢体又是舞蹈者创造艺术的工具,因此教学中的科学性就显示的异常重要。
舞蹈武功是特殊的人体运用,有着特殊动作方位及变化多端的舞姿形态,且又是由于技术性强,难度大,又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教学过程,更要提倡科学性。作为专业武功教师,就必须了解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舞蹈治疗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出高、精、尖的舞蹈人才。一般来讲,在舞蹈武功教学中应掌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
重视顶功训练
顶功是武功课的最基本、最基础的运用,打好顶功基础,也就使学生习惯于人体在特殊方位的情况下,正确支配自己的肢体,充分发挥个人技能。因为,舞蹈武功要表现突出,腰背肌能力和身体力度是极为关键的。舞蹈武功所训练的顶功主要是直顶。直顶的腰、背、髋的感觉与基训课的基本站位的感觉是一致的。直顶对于提高学生的腹背肌能力,以及提高动作的力度是大有益处的。同时在练顶功时,女生的时间不宜太长,手臂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双肩,以避免三角肌发达和肩宽。这种观点亦是基于芭蕾艺术的科学性。
(二)
重视解剖学知识
随着社会进步,舞蹈事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孩子希望踏进艺术殿堂,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便是能在舞蹈上翩翩起舞。但是最令教师头疼的事情便是没有经过严格挑选的学生会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尤其是武功课的训练更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影响正常的教学进行。作为一名武功教师,掌握一定的解剖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其一,由于懂得一定的基础解剖学,在选材上就能很好的进行把关;其二,在训练过程,就能很好合理安排运动量,减少职业病,提高动作质量,并且对于延长舞蹈演员的艺术寿命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重视“回腰”动作,就是求得在做完腰的各种动作后,以达到学生背椎复原目的。
(三)
重视体能训练
作为舞蹈艺术的表演工具,人体的素质十分重要,素质包括软开度和肌肉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比如做虎跳这一动作时,有的学生虽然髋关节很开,但是由于脊椎后凸,于是后背弯曲,造成动作很不规范。其原因不外乎营养不良、姿势错误,后背肌肉无力。作为教师则要通过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背肌能力,纠正错误姿势,提高动作质量。
(四)
注重因材施教,分解贯通
因材施教,因人而宜是武功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武功的高难性,因此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均有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尖高学生,又能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解与贯通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法。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一定要恰当地运用好分解与贯通这一教学手法。即将二个动作分成几个动作教授,然后学生在掌握了分解要领后再进行整个动作的贯通。如在“前桥”这个动作的练习过程中,教师首先是要要求练习顶功,下腰吸腿、蹬腿,经过铺垫,再练习倒立分腿、打腿、挑腰等,一旦这些分解动作被学生掌握,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贯通倒立、分腿、打腿、挑腰的全过程来。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慢,实则快,急功近利的训练方法既易受伤,又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还可能给学生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五)
处理好抄保与脱保的关系
学生每掌握一个武功动作,几乎都是在老师的助力抄保下完成的。所以武功老师的责任心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处理好抄保与脱保的关系。教师的责任除了在抄保下帮助学生体会动作要领,克服惧怕心理外,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能独立完成动作,并能够在舞台上表演。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握好学生脱保的时间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舞蹈武功教师,在舞蹈艺术教学的殿堂中,不仅需要的是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之情,更重要的还应具备优良的教师素质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因为“舞蹈是艺术之母”,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动作之美,更主要的是通过舞蹈而“活生生地表现出一个现实的和理想的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