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年中盘点BAT,哪家平台会最终拿下O2O的天王山

(2015-06-29 11:00:57)
标签:

杂谈

作者:叶坚峰 
注:转载请保留作者

最近一段时间接触了各大平台的朋友,也汇总分析了一下他们这一年的动作,于是自己做一点梳理,也是自己的一个重新思考。

【阿里】
在我的眼中,阿里无疑是平台思维最好的公司,主投关联企业,自己不伸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负担不重,可以快速扩张,无论是天猫超市,外卖,旅游,机票,教育,全部是平台思维。当服务商的力量不够时,平台会教育或引导新的服务商出现,其中最典型莫过于外卖领域。

淘点点大力推广期间,峰值可以产生几百万的订单,这时最大的问题一方面是生产的能力,这需要把订单一点点向上推而不能过于凶猛把中小型餐饮撑死了。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长出了一些专门进行外卖的餐饮,一些专门帮助餐饮企业运营外卖的服务商,共同助长了订单上升。

但这还不够,订单一多,送餐的事情就又成了另外一个大问题。于是乎一些送餐人员众包的服务商又出现了。当用户在淘点点下单时,数据在同步到餐饮的同时,也会在众包平台上形成一个跑腿的订单。这个跑腿的订单就会像滴滴打车的订单一样,由服务器推送给离订单最近的几个跑腿快递员的手机里,由快递员完成抢单和资源最高效的使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服务商的快速崛起,最大程度调动了社会资源,真正构筑起自己的外卖生态系统。所谓生态,就是自己和合作伙伴一起获得发展。根最新消息,其中一家送餐众包服务商在成立一年内已经拿到了三轮投资,最新的C轮投资额为1亿美金,领投方为DST,红杉资本和景林跟投。嘿嘿,真是让人眼睛发红……

前天还听到一个段子,好像是由阿里服务平台的人发出来的,这也进一步体现了阿里的平台运(Hu)营(You)能力。内容是:我们擅于给人播下“希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献给这些年被我们“祸害过后迷落茫无助的追梦者。
‌‌‌‌‌‌‌
【腾讯】
腾讯是一家技术主导型公司,曾经有一段时间从未来发展势头来看被阿里和百度打压,常年背负山寨和屠夫的不好名声,电商业务也长年陷于泥谭苦苦挣扎。幸运的是,腾讯已经接受自己不太具有(重)商业运营能力的公司,所以把电商类业务交给同阿里运营能力不相上下,甚至对于重线下重资产类更有经验的京东来打理,而自己的技术强项正好可以补京东的技术短板。

腾讯幸运的第二个方面是唯一一家拿到了移动互联网船票的公司,这张船票就是微信,可以说微信占据了用户一多半的时间,也算上拥有了一多半的用户流量。腾讯现在的平台思维,也是战略性入股。看得出,腾讯在同阿里的资源争取中并不落下方,但收购热闹,平台运营思维的不足又导致这些小伙伴并没有在腾讯的大平台上实现更快的发展,反而是更加封闭,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流量资源。

【百度】
第三家平台级企业是百度。曾经的百度拥有PC互联网70%以上的流量资源,随着电商的发展,淘宝不仅抢走一半的流量,更是在广告收入上一举超越百度成为国内最大的广告收益平台。百度的衰落,不仅仅在于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更主要是因为平台思维的不明确。以外卖为例,腾讯是战略投资点评,点评再投资饿了么,让一帮年青人在一线冲杀;阿里一方面是注资了美团,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淘点点,只做平台,自己不做实体不参与实际交易。

而对于百度呢,却是自己内部孵化了一家外卖公司,自己的员工地推小餐馆,自己招聘外卖员工上门送餐,而且据说还准备给每一个外卖员研发一套硬件终端配在车上,智能化管理。想想,我也是醉了。技术思维的同志们,你们不怕车子被偷吗?

有一次还和一个百度外卖的哥们聊天,他之前也是在另外一家互联网公司,现在是在万达电商部门。我说你现在干的这些事情,我估计你自己都不好意思给别人讲。他说是是是。他干的是什么呢?说起来他是百度这家中国互联网大公司的员工,职位也是一个像模像样的经理职位,但打交道的都是街边的小餐馆老板,每天都是风里来雨里去,背着个大电脑,走家串户签合同,配置外卖软件。这已经成了扫大街的业务员,哪里是一般人眼中坐在高档写字楼里衣着光鲜的百度员工应该干的事情呢。

当然,我并没有贬低扫楼业务员的意思,只是对于一家公司而言,员工层次的巨大分离,这对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来讲要求太高了,阿里这么强悍的公司已经把原来B2B的销售团队基本解散了(这些人也成为诸多O2O企业的中流砥柱,比如美团的阿甘),很有狼性的京东常常被人诟病的就是自己的几万人快递团队,更何况对于根本没有狼性的百度呢。

除了外卖,百度的诸多新业务似乎都是自己的人在干,所以百度自己的思维,一是有流量,二是有钱,三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四是我就不信我亲自还干不成。所以这样思维下的结果是,做一件失败一件,百度人自己对于自己也开始丧失信心了。

【未来O2O的入口到底在哪里】,网上看到一张图很好,暂且拿过来讨论一下:

但是我的疑问是,餐饮、美甲、团购、生活服务真的可以成为O2O的前置入口吗?为此,我还专门打了一些APP观察,目前看到的只是在美团的APP上看到了上门的频道,有点入口的感觉。但我自己完全没把美团作为一个入口APP看待,因为这个APP并不是绝对不可删除的APP,而且没有在这个APP获得其他服务的消费习惯。

在我看来,可以充当O2O入口的,未来只能还是这四大块,分别是地图、购物、搜索和社交,为什么我将地图作为入口平台,是因为我们置身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的需求因为有了地理位置的加入新成了很多新的服务业态或服务形势,地图成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很多APP的标配,因此地图未来很可能成为一个入口级的平台。另外,从我自身使用来看,第一我不可能会轻易删除我的地图APP,不仅因为实用,而且因为他大(注意是大)一旦下载,绝不能删除。第二,我自己很多的消费形为,如查看点评信息,团购购买,酒店预算已经逐步转移到地图上而不是原来的独立APP上。所以我认为地图是电商,搜索和社交之外的第四个入口级平台。

如果这四大方向成为O2O的入口平台,各个服务的提供商未来必须向后站成为大平台大入口口的附属。当然,一些好玩的APP可能仍然会存活在用入的手机里,成为有个性化服务和会员定制的入口(命运类似现在的企业电商网站,像阿芙的电商网站)。

基于这个模式,我们再来看三大平台在入口上都做了哪些动作,在生态圈的搭建上又做了哪些战略投资,看一看各家公司的优劣势。

四大入口中,社交占据用户的时间无疑是最长的,而且腾讯无容置疑占据了老大的地位。但从京东和拍拍过去的案例来看,腾讯的社交导流质量并不是很乐观。
电商已经超过搜索成为第二的流量入口,而且流量的质量非常好,转化率也远超搜索的转化率,所以阿里虽然社交战场落后,但他和腾讯江湖地位都还存有变数。特别是阿里还拥有高德这个拥有想像空间的X因子,用户基于位置对于服务的及时性要求可能让地图在入口级的位置进一步提升。

而对于百度来看,落后的思维加上入口级产品的争夺中并不有占到什么便宜。不过从最新的一些动态来看,百度似乎也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开始做了了一些改变,比如直达号里的支付,已经不局限于百度钱包了,可以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比如开始寻找并构建服务商生态体系。

另外一个让百度算是赚到的,就是百度用流量换取Uber中国的股份。百度不仅换回了未来市场的期望,更是换到了百度的调性和明星样的营销思维。短短一年,Uber以极少的城市运营人员,取得了远超BAT三个互联网公司的影响力。而这在过去,这是百度一直想保持但逐步失去的光环效应。据说上一次在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帅哥李彦宏先生就是灰头土脸的回来的。因为他发现,他已经快要被大家忘记了,眼看着马云雷军马化腾成为媒体和用户关注的中心,那心情估计是掉到了谷底。回来之后,不仅没有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反而责令公关部门加大对于自己的传播和造势,可怜我的帅老乡,还沉醉于过去的思维模式和成功模式中。如果再不关注市场的变化和用户的需求,BAT估计很快就要变成ATX(阿里 腾讯 小米)了

有了Uber带起来的明星效应和我判断的地图必将成为未来O2O一个重要的入口,百度除了要加强自己的老本行搜索之外,需要发力的就是地图业务了。首先把地图基础数据做好,一定要做好,也一定要改变机制,改变思维(像高德,如果导航错误都开始真金白银的赔付了)。其实,要善于像Uber一样可以抓住大众传播的G点,利用地图定位 服务的模式,一波一波的推动用户将地图作为O2O的服务入口。比如:
比如:预计某个城市某天要下暴雨,是不是可以提前准备一批冲锋舟。当暴雨来临,就完全可以基于地图实现滴滴打船了

比如:在高考分数下来的时间点,是否可以提前联合一些服务商组织一批心理医生,基于地图的位置就近辅导考生心理

类似这种紧急重要的场景太多了,都是营销传播的最佳时刻。不要总是想着拿钱砸用户,如果一个用户占了一点小便宜他很可能不会传播,但如果在某个特定场景下,用户获得了超过预期的体验或是好玩的形式,一个人的传播可能影响到他几百甚至上千人的朋友圈。

最后多说一句,除BAT之外,最有可能搅局的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小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小米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约1.4亿的手机和操作系统用户,在超越应用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面,小米可以拦截和引导用户的入口流量,可以获得用户大量的入口形为数据,这相当于小米从另外一个维度和层面上可以针对BAT发动的一场新时代战争。当然,这场战争是否能如雷布斯所愿,还需要时间来等待最后的决战。

补充:
1、最新消息,百度地图上已经可以打Uber车了(干不不错)
2、看来高德的整合速度有点慢,有新闻爆出阿里做O2O还是从支付入手(不是特别看好)


扫码请告之您的个人信息,便于我做好备注大家可以针对性交流,非诚莫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