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D7200不再中庸

(2017-03-27 13:04:57)
标签:

denon

耳机升级线

分类: 耳机/耳塞/耳放的评论
Denon D7200我去年就听到了样机,但多次听下来,一直到今年3月份国内正式上市,我一直没有想写写它的冲动。

原因很简单,这真是一副素质不错、但整体走“中庸之道”路子的耳机。它各方面素质都没有很明显的短板、各种音乐都能播放得还不错,但整体上缺一些鲜明的特色,给人一种不痛不痒的感觉。


我很早就拿它和D7000对比过。我觉得D7000那副经典之作要比它有个性。D7200不能说换了一个路子,但是和D7000相比,它中庸化了。

如果谁要我说一句“D7200比D7000好”,Sorry我说不出口。


然而有一点是颇有启示性的——早在D7000流行的年代,我就发觉它是一副很适合所谓“平衡驱动”的耳机。记得我很早就试了把D7000改为平衡耳机口,试听下来的结果是令人振奋的——D7000在平衡玩法下声音会少一些阴柔内向,更多了大气、hi-fi和饱满。很多人会更喜欢平衡玩法下的D7000。

那么D7200是否也是这样的脾性呢?我尝试下来,答案是正面的。下图是我用谷津Qv的四芯耳机口接D7200。当然耳机线换了四芯平衡口。 


事实证明了两点:第一、D7200耳机对耳机线的更换是非常敏感的,我尝试了几款不同档次和线芯的配线,都表现出不同的声音素质与风格。第二,平衡接法下的D7200,和前代D7000一样,能表现出更好的hi-fi性 、更开阔宏大的声场、更凝聚收紧的低频,是有正面意义的。

其实还有第三个结论,我拎出来特别写一下——试听了证明了D7200的中庸、不痛不痒的声音特性,和它的7N原配耳机线,有很明显的关系。对比试听了几种不同的耳机线,我发觉原配线既有优点,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原配线的优点是:各方面素质良好,细腻度尤其不错;无论是透明度、频宽、解析,原配线都可以得到七十分以上,肯定不算一根差劲的线,然而,原配7N线的性格有问题——它的性格过于内敛,把它比拟成一个活人吧!这个人修养学识不错,虽不是学霸但也是成绩良好学生,但是性格缩、内向,做什么都不抢先,都喜欢站在靠后。结果就是这根线——这个人——给人一种“缺口气”“偏含蓄”的感觉。

让D7200摆脱那种中庸、欠缺鲜明度、不痛不痒感觉的办法,就是平衡接法+升级线。图中左边为耳机原配线,6.5插头,右边是我特别定制的四芯平衡线,采用了美国线基和3.5小插。



这根平衡升级线,在谷津Qm或者Qv上试听,对比原配6.5耳机线,同样一副D7200,出来的声音效果,可以说差别非常显著——我不相信会有听不出区别、感受不到变化的人。

平衡升级线的声音,最概括地说,要大气、宏大、高密度很多。特别是听古典交响,整个声场规模扩大一圈不止,然后整个乐队的人数似乎增加了一倍。本来有些“清淡”的声场一下子可以被更高的声音密度填充。本来有些靠后的结像也会适当地前移,声音性格从含蓄、内敛、似乎躲在聚光灯后,变为健康、站在聚光灯下;从似乎总隔了一层的“不痛快感”,变为更直接而触手可及。

试听流行音乐,平衡线下的D7200也表现出更好的结像凝聚性、更多一些的细节呈现(原线的“含蓄”把一些细节隐掉了)。同时,声舞台的规模仍是更大,有更好的包围感,并且更大的声舞台一点都不会觉得发空,因为有足够的密度填充。

低频也有明显的改变。6.5原线的低频有些偏软和散开,听感上更容易“肥”一些,特别是驱动源的控制力不足的情况下;平衡升级线的低频则明显地tight,收紧了脂肪之后表现出更为凝聚、下潜也更深的听感。我觉得这是素质上的进步,不光是“变化”。

由于线基本身特性的缘故,这根美国线基升级线的声音决不会有原线的“含蓄感”而是使得耳机表现出更健康活跃的性格。毫不夸张地说,换了平衡升级线之后的D7200,我不会再认为是一副很中庸、含蓄、不痛不痒的耳机,而是一副各方面素质很好的新木碗。

我个人认为市面上会有更多的D7200升级线出现,我也鼓励升级线采用平衡接法——和D7000一样,平衡接法是很适合D7200的。由于拜亚动力T1二代、索尼Z1R、Elear等热门耳机也采用了3.5小插的形式,这些升级线事实上是可以通用的。美国PAD的Impresa耳机升级线系列也制作了3.5小插的品种,可以用于拜亚T1二代、Z1R等耳机。假如要作为一种比较通用性的耳机升级线,我觉得升级线本身最好还是能作到尽量地平衡、凝聚、饱满、走向健康。这些声音特质,对于大多数耳机和大多数发烧友的欣赏口味来说,都是很好的。

最后一句:象D7200的原线,虽然有着7N的高纯度,但是这种偏含蓄内向的线,如果是设计师就追求这样的声音,那么我不太认可这样的设计;如果不是设计师故意追求而是使用物料的局限,那么我也觉得它并不太适合用在这个木碗上。还是多一点点鲜明的性格为好。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