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Spec 蓝光CD 引进版古典名盘

标签:
blu-spec |
分类: 音乐及唱片 |
龙源音乐最近和索尼音乐合作,引入了一系列古典名盘,以索尼发明的Blu-Spec
CD规格制作,在索尼DADC压盘。首批有5张,包括了伯恩斯坦指挥的马勒第五交响曲(纽约爱乐1963版)、海菲茨演奏布鲁赫和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海菲茨演奏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克莱本演奏的拉2和拉3钢琴协奏曲、雷纳指挥里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据说接下来还有几十种待发。
首批的这5张碟如图。这套碟是限量发行的,每张有独立编号。我手头的这套编号0005。

首批的这5张碟如图。这套碟是限量发行的,每张有独立编号。我手头的这套编号0005。


首批5张碟里,3张采用了原始LP的封套,内页说明全英文。有2张则是中文内页,翻译好了内容。下图为海菲茨那张的内页,是全英文的。


有人问我为什么有些经典录音明明是RCA
Victor的,现在变成索尼音乐?提醒一下大家索尼音乐已经把美国RCA的那些音乐资源和品牌都买下来了。原来RCA系列商标的那些盘,现在统统归索尼了。
Blu-Spec
CD是什么意思?必须用蓝光机播放吗?这里也稍解释一下。蓝光CD,仍是CD,用普通CD机播放。它是用蓝光碟的设备、标准、材质来制作CD碟。我们知道蓝光碟的制作设备和技术标准都高于普通CD,比如母模是用蓝色激光来刻数据的,而不是普通红外激光,同心圆轨道误差小于10微米(CD允许50微米),此外所使用的片基材料也优于普通CD,所以Blu-Spec
CD实际上是一种按照更高规格和标准来制作的“高级CD”,但音频规格上它仍是16bit/44100Hz的标准CD,用普通CD机播放。
近年来在普通CD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提高音质和性能的各类“XXCD”已经发展了不少。主要是对实物唱片仍很着迷的日本人在搞,比如XRCD、HQCD、SHM-CD等,都算比较有影响的。这些高性能CD不外乎从两个方向着手:更高的技术标准(母盘和碟片的制作更精良)、更优的片基材质(玻璃CD是这个方向的极致产物)。这些做法都能在保持CD红皮书技术规格的基础上,提高CD碟的音质,发掘出CD规格的潜力。
Blu-Spec CD是蓝光标准的发布者索尼公司开发的技术,事实上在日本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运用,不仅索尼音乐的CD碟,其他品牌的CD碟,也有不少运用了这一技术。
近年来在普通CD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提高音质和性能的各类“XXCD”已经发展了不少。主要是对实物唱片仍很着迷的日本人在搞,比如XRCD、HQCD、SHM-CD等,都算比较有影响的。这些高性能CD不外乎从两个方向着手:更高的技术标准(母盘和碟片的制作更精良)、更优的片基材质(玻璃CD是这个方向的极致产物)。这些做法都能在保持CD红皮书技术规格的基础上,提高CD碟的音质,发掘出CD规格的潜力。
Blu-Spec CD是蓝光标准的发布者索尼公司开发的技术,事实上在日本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运用,不仅索尼音乐的CD碟,其他品牌的CD碟,也有不少运用了这一技术。
Blu-Spec技术能给CD带来多大的音质进步呢?应该说还是清晰可闻的。举例说我对比过龙源蓝光CD系列里的这张伯恩斯坦1963年指挥纽约爱乐的马勒第五交响曲,它在音质上确实超越了进口原版普通CD,体现在比普通CD更透明、更滑顺、层次分离度更好一点。改善不能说非常大但确实可闻。尽管这批蓝光CD价格不菲,要明显贵于普通CD碟,但是考虑到制作品质和音质方面的优势,以及限量发行的收藏价值,我想会有乐迷和发烧友感兴趣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