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看 SIAV 2015之一:平均律音箱Opus 3

标签:
喇叭 |
分类: 放大器/音箱/线材的评论 |
2015年上海国际音响展已经在周日结束了。从周五到周日,我基本听了三天各种音响,有一些心得。往年我的习惯是发一个长贴,各种照片和介绍,这次想来个变化,分开发几个帖子讲讲一些个人感兴趣的地方。
《高保真音响》的前主编潘先生离职下海之后推出的”平均律”音箱,近来在发烧友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论,褒贬都比较厉害。我之前没有仔细听过他家的喇叭,这次潘先生把两款书架喇叭Opus
1和Opus 3都搬到了展房,我在最后一天临近撤展时,趁人少的时候,仔细听了一把,这里说一些初步的感想。
下图是较便宜的1万多元价位的Opus 1。
这个喇叭的设计和外表做工我觉得都完全达到了1万多元价位应有的水准。不过展房里开声的是它的哥哥Opus
3,所以这对只看个样子。
开声的是这对比较大型的Opus
3喇叭。从尺寸上看算是大型书架了。下面的金属脚架是厂家特别定制的,一起销售,所以算是原装脚架的概念。
Opus 3的深蓝色钢琴漆非常漂亮,我觉得已经达到了高级喇叭的做工,完全不弱于几万元的进口高档箱的制作水准。
现场的前端是丹麦Vitus Audio的CD机和合并放大器。这两个机器我都接触过,对其特性也算有所了解。
这是整套系统的情况。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喇叭金属脚架是直接摆在软地毯上的。地毯很厚,脚钉无法戳穿到底,所以从避震角度看,是不理想的。我是建议潘先生以后在这种情况下展示时,先在地毯上摆避震板,比如Sunshine避震厚板那种硬质的金属板,然后才是钉垫和金属脚架。像这次那样脚架直接摆在软的厚地毯上,肯定会造成声音的软化、发乌。
Vitus器材的背后放了一个电源处理器,潘先生说房间的电质量也不好,加个电处会改善一些,但也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动态压缩。
潘先生带来了一些CD在现场播放,我看了下,发现了一个问题:带来的碟片全部是古典的,古典之外似乎只有邓丽君、王菲。试听时我固然听了交响、钢琴协奏曲、室内乐重奏,但是我很想听听它播放爵士乐重奏的效果,却没法实现。潘先生本人是个资深古典乐迷,我知道,我相信他的设计和调音都是依据古典音乐的,但作为一个供应给发烧友(而不是特定的古典爱好者)的产品,平均律喇叭的设计和调试,应该用更多的音乐类型,包括爵士乐和流行。在现场试音时,也应该增加音乐类型的面。
对“平均律”喇叭的评价,网上大致看一下发烧友的评价,就可以发现,主流意见是认为它是声音很“宽松”类型的喇叭,而非“hi-fi素质突出的喇叭”。主流意见一般都是没错的,我也认可这种评价。
更细化一些,我认为Opus
3喇叭,是一对“部分老烧更容易接受和喜欢的喇叭”。对另一部分老烧和很多年轻烧友来说,它的声音确实不够hi-fi。我听完后对潘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是:很多人会喜欢更夸张一点的声音。
什么是“夸张一点的声音”?就是更鲜明一些、结像更紧密凝聚一些、高频更亮丽一些的声音。稍微PS一下的图会更觉得好看,稍微化妆一下的MM会显得更漂亮,稍微“夸张”一点某些要素的声音,也更容易吸引多数发烧友。Opus
3确实声音很宽松,由于箱体的尺寸关系,在书架箱里,绝对算声音规模较大的,播放交响曲时,有大喇叭的规模感。但是它没有那种针尖式的强烈凝聚的结像、高频柔和不亮、低频宽松(速度不慢)而不砰砰打心口,整体不是那种结实紧凑精悍现代感的声音,而是带有雍容的古典气质。那么从人口学分布来说,多数发烧友会喜欢这样的声音吗?我觉得未必。
我接触发烧友算比较多的,据我自己的了解,有部分老烧是会认同这样声音的。这种声音宽松、耐听、不累,而且效果接近音乐厅中后排的自然音效。当然“老烧”绝不都是一种口味,也有很多老烧是喜欢hi-fi素质更强烈的声音,讲究结像、速度、高频延伸。至于年轻的新烧,我觉得恐怕多数还是不欣赏这种声音的。很多新烧喜欢那种快速、直白、现代感、有冲击力的声音。“平均律”喇叭几乎可以说和那种走向南辕北辙。
Opus
3也不属于意大利喇叭那种唯美的走向。听小提琴,它的声音可以说质朴,但也没有一些唯美音色派喇叭的音色魅力。我觉得就我初步的听感来说,这是一对各方面都有些走“中庸路线”的作品——不追求hi-fi性、也不属于音色派。问题是在发烧友中,很多人被吸引的就是这两点:唯美的音色、或者hi-fi素质。在这两方面稍微夸张一些,是会更“引人”的。如果“平均律”喇叭没有果断地设计为靠什么“亮点”来吸引尽可能多的目标对象,并做一些相应的夸张,那么它只能吸引一部分的老烧。这是我的看法。
我觉得Opus
3是一对潘先生很“自我”的喇叭设计。我毫不怀疑听过很多名箱的潘先生本人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声音,也确实在这个制品中实现了自我追求,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有多少发烧友会认同潘先生的Taste,为类似的声音审美掏腰包。
如果能给潘先生提一点建议,我会说,在忠于自我的听音观的同时,根据市场的需要,可以稍微“夸张”一些。听音素材上希望增加一些对爵士乐、流行音乐的照顾。毕竟很多发烧友是听流行、爵士乐、摇滚的,而且演示喇叭时,带一点“夸张因素”会更容易吸引人。不过我毫不怀疑主听古典音乐的话,Opus 3是一对声音非常耐听的、伴侣型的喇叭。只是它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众说纷纭也是必然。
最后岔开去说一点。我觉得Opus 3的声音理念,和最近引起很多关注的Hifiman
HE1000平板耳机,有类似的地方。不是说它们声音很像,而是说声音理念方面,给我联想。HE1000的调声,也是走“老烧”路线的,这种声音只有老烧才能调出来——南开米饭当然是个典型的老烧。它的声音很柔,高频不亮丽、不夸张,高度耐听,接近音乐厅中后排的实际音效。我怀疑会有不少发烧友认为它没有Stax顶级静电耳机那么“高解析”。实质上它们走的是两个路线,Stax强调了中高频的细节表现,可以说细节满天飞,而HE1000希望达成的是接近音乐厅实际效果的那种自然柔和感。这种声音,新烧、年轻人,是弄不出来的,只能出于某些老烧。我现在担心的,是有些年轻人对这种声音的认同程度。这是一种高度自然和耐听、音乐伴侣型的声音,但是短时间聆听的兴奋度、吸引力、用英语说Wow-effect,可能不如Stax顶级静电。但是HE1000的低频饱满度和力度,要远好于Stax静电。它是一副中高频质感和瞬态媲美高级静电、低频段质量媲美高档动圈的耳机。
对hi-fi和hi-end产品来说,高频的亮度处理,确实是一个值得推敲的地方。音乐厅真实的声音确实是不亮的,延伸到极限但是不亮,但实际生活中适度提高亮度的高频会带来一些好处,甚至给人“鲜活”感。很多发烧友喜欢说的“鲜活声音”“华丽高频”就是提高了亮度的。不能过头而已(说白了过头也会有人喜欢)。调高什么频段的亮度、调高多少,是值得仔细考虑的。
最后我拖个尾巴:Opus 3喇叭那个定制的金属脚架觉得还是有些对不起这喇叭。如果用尺寸接近的SA脚架我估计会好很多。国内做的脚架就这样了,何况还不算国内制作最好的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