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乐偶感

昨晚深夜在家没事,打开手机上的虾米音乐,挑了一些喜欢的音乐,把iPhone用充电线接到我的AURA Note V2桌面一体机,把鲁迪MD1耳机插在Note V2的耳机口,就这么简单随意地听了很久。虽然虾米音乐上的东西是mp3格式压缩的,但我的听法是用AURA Note V2来解码和放大,用MD1耳机听来,音质还是不错的,听听流行够了。
我忽然发现了一件事情:有一种类型的音乐,是我个人多年来一直特别喜欢的。喜欢一种类型的东西,平时未必去思索其共性和原因,但在深夜的时候,忽然就想明白了。
我特别喜欢的一类曲子,是那种从一个清淡的开始,感情层层推进、配器渐渐繁复、音乐进程逐渐浓烈,直至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高潮。这样子的音乐特别吸引我。
举几个我个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宇多田光的名曲First
Love。我很喜欢、看了几遍的日剧“魔女的条件”的主题曲。起先觉得那种女大男小、老师和学生的畸恋有些变态,但后来还是很感动。
http://cps-static.rovicorp.com/3/JPG_400/MI0001/803/MI0001803477.jpg?partner=allrovi.com
Alanis Morissette那首Uninvited。这是我很喜欢的电影City of
Angels的主题曲。这部电影我一直觉得是Nicolas
Cage最黄金时期的作品,这个眼神纯真的男人饰演的天使真是无人能比。如果有男性的天使,那就是他了!
http://cps-static.rovicorp.com/3/JPG_400/MI0002/384/MI0002384349.jpg?partner=allrovi.com
瓦格纳的乐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达”的前奏曲和高潮乐段“爱之死”,在音乐会上两曲往往连续演奏,犹如一个完整的乐队作品。富特文格勒的战时录音是名副其实的“神演”,也一直是我至爱的版本。
http://cps-static.rovicorp.com/3/JPG_400/MI0001/038/MI0001038508.jpg?partner=allrovi.com
这几个曲子,流行也好,古典也好,还有一个共同点:都非常“情绪化”,音乐的感情成分是其主要的推动力。对的,音乐是承载和表达人类情感的,离开了情感的投入和倾注,音乐就什么都不是。我之所以喜欢这些曲子、这样的音乐,就是因为它们的情感表达幅度、它们的变化层次。那些从头热闹到尾、或者从头慢速抒情到尾的曲子,就难以成为我的心爱,因为它们缺乏了最能打动我的两点——足够的变化层次、足够的感情表达幅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