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拿被山东公司收购的启示
(2014-10-23 11:06:15)
标签:
dynaudio丹拿 |
分类: 放大器/音箱/线材的评论 |
昨天一则公开的消息震动了整个Hi-Fi圈——著名的德国扬声器厂家Dynaudio(丹拿)被山东的歌尔声学收购了。歌尔拥有丹拿83%的股份,余下的17%股份被分配给丹拿的高管层用以激励。
这件很类似于汽车行业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事件,在圈内引起很大反响。去年,国内的漫步者公司收购日本知名静电耳机厂商Stax也曾引起过轰动,但“震级”远不如这次。
客观地说,国内企业收购丹拿之后,至少近期不会去影响丹拿原本的产品定位和策略,所以按理说是一切照旧,丹拿的高端喇叭仍会是在欧洲制造,丹拿的产品还是会在德国设计——丹拿的总部在德国,在丹麦有制造厂。但对很多国内发烧友、潜在用家来说,丹拿这个品牌的含金量会降低。通俗地讲,就是“逼格降低”。毋庸讳言,很多国内消费者很看重国外名牌的“血统”。不论这个观念是否合理、是否应该支持,这是一个事实。 丹拿作为一个Hi-Fi圈主流的高端喇叭品牌,被山东企业收购,对国内消费者来说,其品牌吸引力肯定会下降。
当然对丹拿本身来说,换了个有钱的“金主”,或许更愿意给公司投入研发费用,是一件好事情。在未来,歌尔公司和丹拿或许真能结合各自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使得这个传统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当然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很可能的策略是放下传统Hi-Fi的架子,进入更能跑量的消费电子领域。B&W的iPod底座能畅销,为B&W创造大量利润和销量,那么丹拿为什么不能搞出类似的畅销产品呢?所以完全有可能在未来丹拿品牌会进入新的消费数码领域。
现在有一点已经非常明确了。老牌的Hi-Fi厂家,包括喇叭厂家、放大器厂家、CD/解码器厂家等,如果固步自封,始终在老一套的三大件里转,而无法进入当今最红火的消费类数码市场,那么它就无法增长,甚至只能逐渐衰退。假如是那些走“小而美”路线的小公司、私人小厂、家族公司,那还好,我上次说过,此类小厂往往没有太多野心,能养活就好,反正公司规模不大,运营成本不高,容易养活。但是对于象丹拿这种有一定级别和规模的Hi-Fi老厂来说,运营成本高,背后投资人有利润增长的要求,那么日子就会越来越难过。因为很明显的事实是,传统的三大件,CD/解码器、功放、喇叭,是没有什么增长余地的。Hi-Fi产品的增长空间,就在于移动产品、智能手机周边(耳机、底座等)、网络产品(网络播放设备)。传统Hi-Fi公司如果不能进入这些领域,那么就没法增长,最好的情况下也就是保住一亩三分地而已!
我今年写过一篇关于丹拿的小文,里面提到近年来丹拿将其无线产品XEO系列放在很重要的推广位置。对发烧友来说XEO系列的音质还不够令人满意,但从产品策略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无线、时尚、移动、网络,进入这些领域,丹拿才会迎来发展空间。也许随着歌尔的掌控和介入,未来丹拿会在这些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当然,歌尔的介入也许同时意味着丹拿不再那么注重高端扬声器的研发,而更多把资源投入消费数码产品(这是一个合理的推测)。B&W在其飞艇和耳机产品取得了成功后,就是这么做的。很多国内的丹拿粉丝、发烧友也许不希望如此,也许会怀念一些丹拿经典的高档设计,但事实是,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如果不随着转变,那么即使强大如索尼,也会日陷困境。就象我上次在“大厂和小厂”那篇文章里所写,Hi-Fi小厂,可以继续慢慢发烧、慢慢搞发烧产品、可以坚持“发烧精神”,而对于丹拿这个级别的大厂来说,仅靠发烧精神、依靠发烧友市场,确实是过不下去了,这是个现实。要过下去、要发展,必须依靠能跑量的产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