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曼的DG录音

标签:
钢琴家贝尔曼 |
分类: 音乐及唱片 |
拉扎·贝尔曼比李赫特小15岁,比吉列尔斯小14岁,是他那一代俄罗斯派钢琴家里顶尖的一位。这里介绍意大利DG分部最近推出的一个10CD包子,收入了他在DG的全部录音。由于贝尔曼在DG的唱片大多绝版了,要一张张收单张,难度太大了,包子省力,一套搞定。虽然这个包子是DG的意大利分部出的,但仍是德国EDC压碟。
为什么是意大利DG来出这个包子?因为贝尔曼和意大利有特殊的联系——他晚年选择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作为定居之地,还教了一些意大利学生。DG的这些录音年代在1975-1980年。1975年是原先名气局限于前苏联范围之内的贝尔曼在美国纽约首演的日子。这次演出轰动了整个乐坛,使得唱片公司纷至沓来,找他签约,于是贝尔曼和DG签了录音合同。同年11月份贝尔曼和卡拉扬合作的老柴“一钢”成为一个到处流传的超级大俗流行录音——当然这确实是一个十分精彩的经典录音版本。
总的来说,这些70年代的录音室录音,一方面记录下了贝尔曼在全盛时期的风采,音质也都很好,不过另一方面这里的演绎都偏冷静,有着录音室制作典型的“规整有余、即兴和灵感不足”的特征。举个例子,听听他和朱利尼合作的李斯特两首钢琴协奏曲,比比同样俄罗斯派的李赫特的经典录音,就会发觉贝尔曼的演奏虽然技巧无暇,但速度偏慢,精细有余而缺乏一些热情和激情的元素。他的李斯特“旅游岁月”的录音,一直被认为是这个曲目的“参考级唱片版本”,但其实也是典型的录音室制作,精细有余而稍欠缺一些热情。总的来说,我觉得制作这些录音时,贝尔曼有意收敛了自己的个性,抱着一种“制作出尽量完美唱片”的心态。其实在音乐作品的诠释方面,没有“完美”这回事。机械般完美的技巧,总会带着一种冷感。海费茨最常被批评的地方也是演奏“冷”,其实这是他的精准技巧带来的主观感受。
无论如何,贝尔曼作为他那一代俄罗斯派钢琴家中的佼佼者,这些留存下来的DG录音,是值得欣赏、一听再听的。在这套意大利DG的包子绝版之前,建议收一套吧。
贝尔曼也属于那种在录音室里和在现场表现不同、有明显反差的类型。比如有一套不难找到的Brilliant出版的贝尔曼现场表演的包子(7CD),可以听到他在前苏联的一些现场演奏。对比这些现场和DG的制作,不难体会到现场的贝尔曼、录音室里的贝尔曼,反差还是明显的,在现场的贝尔曼,明显更为激情、自由、速度变化幅度更大。如果对这样的一位艺术家有兴趣,那么他的现场录音、录音室的制作,都是要听的。
http://cps-static.rovicorp.com/3/JPG_400/MI0001/125/MI0001125827.jpg?partner=allrovi.com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