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耳机俱乐部小白
耳机俱乐部小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084
  • 关注人气:6,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听钟情”的故事

(2013-08-22 21:49:18)
标签:

hi-fi

文化

分类: 发烧理念

今天正好有网友在耳机俱乐部论坛发了个帖子,大意是第一听感很重要,往往有“一听钟情”的情况,而且往往第一感觉喜欢的,日后会更加喜欢。确实我也有这方面的经验。在我hi-fi发烧的历程上,也有过好几次对某件器材一听钟情的经历。比如早期第一次听到英国B&W的喇叭(具体型号忘记了,其实并非高档型号),就顿时为它肉感而优美的音色所吸引了。后来第一次听到英国ProAc的喇叭(这个我记得应该是Studio 100型号),也是属于一听就入迷的,其第一印象之深刻我至今仍记得。

单在喇叭方面,我之后又有过几次类似的一听就着迷和喜欢的情况,比如英国Wilson Benesch(金驰)的代表作Discovery、瑞典Marten Duke小喇叭,都是我一听之下就有感觉的。老实说上面提到的这几个产品,我都有过购买拥有的冲动,ProAc我自己确实买了,用了很长时间(先后用过Tablette III、Response 2、D18),Wilson Benesch Discovery没有买,因为担心它难以驱动,同时我很快又喜欢上了Marten Duke并把Duke收入囊中了。我本文的题图,以及我博客里用了很长时间的题图,就是Duke小喇叭,一对我至今很推崇的高档小型监听喇叭——既高度忠实透明、也有出色的音乐表现力,而且还长得漂亮。

 

“一听钟情”的故事

一听钟情,往往是一种感性的主观印象,可能你都不知道究竟器材的哪个特质吸引了你,但你就是很清楚地知道——它吸引你。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征兆,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就不要犹豫,放手去追!就好像遇到了一见钟情的女子,也无须犹豫一样。我觉得人归根到底是一个很主观的主体,喜欢一个东西,未必需要去分析究竟是喜欢哪一点。喜欢就是喜欢,打动就是打动。如果找到真正喜欢、打动、吸引自己的声音,那就绝对值得花钱的。钱不花在这里,花在哪里呢?如果找到真正一见钟情的女人,也是绝对值得为之花时间精力的。时间和精力不花在这里,花在哪里呢?

 

不过有一点,人的口味、素养其实也是在不断演变中的。就像我以前所说,极少有人会口味和观念一成不变一直到老的。自我分析我的发烧历程和曾经喜欢过的喇叭,其实很明显的一点是,我的口味也是在变化中的。早期喜欢的B&W喇叭,当时吸引我的是那种肉感、丰满、浓郁的韵味。当时市面上进口喇叭不多,商场里多见的是一些音色寡淡无味的国产喇叭,和那些相比,B&W的声音绝对是“如闻仙乐”了。

 

后来进口喇叭接触得比较多了,我对声音的韵味和素质之间,希望两者结合得好一些,但仍是偏韵味为主,所以有一个阶段特别喜欢ProAc的喇叭——我觉得在英国喇叭里ProAc的透明度和细节表现比Harbeth、Spendor那些要好。再到后来,我对声音的一些硬素质,特别是透明度和细腻度,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开始感觉到英国喇叭里综合素质最高的,是Wilson Benesch。至于瑞典Marten的小喇叭Duke,可以说完全不是我以前喜欢的英国声的底子了,但它卓越的透明度、细腻感、忠实的音色和细节表现,都令我十分欣赏,同时它表现音乐仍是具有热情、热力的,并非冷冰冰、直白无味之物。这是我所谓的“高级监听”的风范。

 

如果要我描述现在自己的口味,我会说,透明度、细腻度、声音的整体自然度和平衡感,这些是最为重要的。欠缺透明度和细腻度的那种老式的肥厚、浓郁,已不再是我的菜。当然,hi-fi器材永远是重播音乐用的,因此在素质优良的基础上,一件器材必须有良好的音乐表现力,能尽量好地表现出音乐的动感、活力、热情,也就是播放音乐能让人感染和投入,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判断标准。一件成功而高级的音响制品,对我来说就是在这些方面都做得好、融合得圆熟的产品。当然,话说到最后,市面上优秀的hi-fi产品一向不少,但具体哪一个扣动了你的心弦、一下子“击中”你,那真是看“一听钟情”的灵犀了。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